实践日记
发布时间:2025-08-29 关注:
来源:郝倩婕 助力黔行支教服务队 山东大学
蝉鸣渐起的午后,我捧着提前整理好的素材纸走向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阅览室。几张黝黑的小脸从走廊探出:“老师!开课啦?”作为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踏入这个被阳光晒暖的教室,我将带领孩子们探索诗歌的世界——“用文字变魔术!”
“诗”是美好与希望的象征。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语言本身就是诗意的净土。因此,第一课选择了“拼贴诗”——打破常规,建立联结。经过结合当地孩子特点的精心准备,我满心期待文字在他们手中焕发新生。
阳光穿透窗棂,课堂开始。我以课本上的《花牛歌》为引,带孩子们领略现代诗形式与情感的多元。他们眼中闪烁好奇,对分行、修辞充满纯粹的热爱,这正是我们支教希望点燃的心灵火花。
随后进入创作环节。介绍概念、展示作品后,我简述“陌生化”理论,鼓励孩子们突破语言的惯常组合。小小诗人们接过印有丰富词语的素材纸和“助力黔行”志愿服务队提供的文具,兴奋地拿起剪刀胶水,在纸页间寻觅、剪贴。蝉鸣与欢笑声在创作的热潮中交织。本以为孩子们难以把握这门艺术,作品却频频带来惊喜。看似随意的拼接,迸发出独特的美感,充盈着对赫章夏日山风、蝉鸣、田野的鲜活感受。“星星是天上撒的盐!”一个男孩将“萤火虫”与“显微镜”拼接,昂头解释:“我们要把诗歌煮成故事。”
拼贴诗完成后,我邀请孩子们朗读分享。朗读声起,彝语与普通话交织的诗句乘着韭菜坪山风飘扬。童真在文字间肆意流淌,我看见“助力黔行”的星火,正照亮着这间阅览室。
活动结束,太阳西斜,光线变得温柔。我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延续这份诗意探索。寻找诗意的心情,将成为他们走出大山、探索世界的另一种力量。童心即诗,诗歌的未来,就在此刻此地,在这座“助力黔行”连接梦想与希望的桥梁之上。
暮色初临,归途中看到活动中心外墙的“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铜牌在落日中泛着暖光。同行的队友突然指着天空:“看!星星开始拼诗了。”此刻夜空中,北斗七星宛如孩子们裁下的词语碎屑,闪烁成跨越1600公里的诗行。我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思想更丰盈,情感更深沉,创造力更蓬勃——这份热爱,终将流淌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孩子们的拼贴诗里,藏着两个夏天的相遇:一个是黔西北高原在这晴朗午后依旧沁人的清凉季节,一个是来自黄海之滨随我们而来的温热心跳。这一天的经历,在赫章明亮的天空下,让我真正读懂了“助力黔行”项目中的那句“教育是双向的生命奔赴”。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