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教育知识播撒关爱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5-08-23 关注: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

望眼看去,几位志气高昂的青年志愿者在8月12日清晨整装待发,在组长朱益凡的带领下,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扬州市宝应县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开展为期一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教培活动。
使命在肩:志愿者的筹备与担当
清晨6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就已集合完毕。组长朱益凡再次检查了教学物资清单:英语绘本、数学教具、传统文化故事手册……这些物资是团队资金共同购置的,每一件都承载着他们对孩子们的心意。“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心。”朱益凡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说。
小太阳教育托管中心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暑期里,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全靠托管中心照料。志愿者们在前期走访中发现,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学业断层”——课本知识掌握不牢固,暑假作业中的难题堆积如山;更有不少孩子因缺乏陪伴而性格敏感内向。为此,团队专门设计了帮扶模式,课业辅导、兴趣拓展、户外实践,全方位助力孩子成长。
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部分家长对“大学生志愿者教学”持怀疑态度,担心他们“只会理论不会实操”;托管中心的场地有限,难以同时开展多组活动。面对这些质疑与困难,志愿者们没有退缩:他们邀请学校的专业老师提前培训,打磨教学方案;多次与家长沟通,展示课程设计细节与安全保障措施;主动调整活动流程,错峰使用场地。这份直面挑战的担当,让“红心研墨”的旗帜在夏日里愈发鲜明。

多维陪伴:学业与心灵的双重滋养
上午的课堂上,托管中心的教室内传来阵阵欢笑声。英语课上,志愿者将孩子们分成“苹果队”“香蕉队”,开展“情景对话表演”——用简单的英语台词演绎“去超市买东西”“向老师问好”等生活场景。孩子们穿着自制的卡通头饰,一边说英语一边做动作,课堂变成了欢乐的小剧场。
数学课上,志愿者们则玩起了“生活应用题”游戏。志愿者抛出问题后,孩子们立刻争着举手,原本抽象的数学计算,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变得通俗易懂。志愿者们还特意准备了“错题本”,记录孩子们常犯的错误,逐一讲解纠正,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进度。
除了学业,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志愿者们关注的重点。志愿者们组织了“分享会”,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暑假愿望,有人想“去动物园”,有人想“爸爸妈妈回家”,志愿者们认真记下这些愿望,计划通过后续的线上活动帮他们一一实现。
走出校园:文化浸润与自然启迪
下午2点,在家长代表的陪同下,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走出托管中心,开启“文化探索之旅”。第一站是江苏省宝应中学的校史馆。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旧教具、历届学子的荣誉证书……这些承载着历史的物件,在老师的讲解下变得鲜活起来。“这是1950年的校服,当时的学生穿着它参加劳动实践;这位是1982届的学长,现在是航天领域的专家……”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有的还拿出笔在本子上写下“向学长学习”。
参观完校史馆,孩子们又走进了图书馆。面对满架的书籍,他们眼中充满好奇,志愿者们趁机引导:“这里的书可以随便读,以后你们也能坐在这样的图书馆里学习。”简单的一句话,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努力学习”的种子。

离开宝应中学,一行人来到大运河宝应运堤段。站在堤岸上,志愿者指着河面,孩子们趴在栏杆上,看着货船缓缓驶过,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前的繁华景象。志愿者还教孩子们辨认岸边的树木。自然与文化的双重滋养,让孩子们的视野在行走中不断拓宽。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拉着志愿者的手依依不舍。
这个夏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育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的播撒。当青春的热忱遇上童真的渴望,便会碰撞出改变未来的力量。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温暖,正在传递。
作者署名:通讯员 范磊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