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踏上了前往扬州市宝应县的征途,此次实践活动的最大亮点,是将"理论教学+实地研学"的创新模式引入乡村教育。团队指导老师介绍:"这种模式在城区学校已有尝试,但在乡村尚属新鲜事物。"
课堂上的温情瞬间
实践成员们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有一位学生起初不敢开口说话,志愿者每天抽时间陪她画画、聊天。渐渐地,那位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在结业仪式上表演了朗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并鼓励它。”一位志愿者说。

上午的课堂教学中,志愿者们打破学科壁垒。在英语课中融入数学知识,志愿者们教孩子们用英文数数完成加减法;在科学课中结合语文表达,要求用三个成语描述实验现象,许多孩子想脑袋都想不到。这种跨学科教学法让孩子们耳目一新。"从没想过英语和数学还能一起学!"一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说到。
走出教室,拥抱自然
下午的研学活动更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在江苏省宝应中学,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参观了新建的科创中心。物理实验室里,孩子们亲手操作静电球,看着各自头发竖起的滑稽模样笑成一团;生物标本室里,一位志愿者用通俗语言讲解人体结构,孩子们认真聆听,时不时比划自己身上的部位。一个小男孩认真地说:"我长大要当医生!"
抵达大运河风光带时已近黄昏。孩子们在大运河边奔跑、嬉戏,志愿者趁机开展自然教育,教他们辨认植物、观察昆虫。孩子们兴奋地收集树叶和石子,制作成纪念品送给志愿者。
离别时的感动

志愿者即将离开时,孩子们纷纷写下祝福卡片。一位志愿者说:“这些卡片我会永远珍藏,它们提醒我,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虽然暑期支教暂告段落,但"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建立的线上辅导群依然活跃。志愿者们留下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面贴满心愿的"梦想墙"。这些五彩的便签纸上,写满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期待,也记录着这个夏天的温暖记忆。教育的力量,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
作者署名:通讯员王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