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精准施教,爱心护航

发布时间:2025-08-23 关注: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

 精准的前提是充分的洞察。团队的筹备工作始于一场深入的“学情分析会”。他们不仅从托管中心获取了学生的名单和基本信息,更通过与前任带班老师的访谈,为每个孩子初步建立了简短的“个性档案”。档案里记录的不仅是“数学薄弱”、“语文良好”这样的学业标签,更是“性格内向,需多鼓励”、“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渴望被关注”等行为心理素描。在此基础上,团队打破了集体备课的单一模式,要求每位队员在负责通用教案外,必须为自己重点关注的几名孩子设计个性化的辅导预案和沟通策略。这份始于差异化的精心准备,为后续的精准施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业辅导:分层教学与个性化答疑

    在课业辅导环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摒弃。团队采取了“主干统一,分支各异”的策略。在统一讲解完共性难题后,便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个性化的“问诊”环节。对于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学生,队员会准备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并鼓励他们担任“小助教”,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对于基础薄弱、缺乏自信的学生,队员则会从最基础的概念重新讲起,采用更多直观的教具和比喻,并且将目标分解为极易达成的小步骤,每完成一步就给予及时且具体的表扬,重在重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粗心马虎、习惯不良的学生,队员的重点则放在过程监督和习惯养成上,通过要求其“圈画题目关键词”、“完成一步检查一步”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逐步培养其严谨的学习态度。这种精细化的分流指导,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
兴趣与行为引导:因材施教的延伸
    个性化关怀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的方方面面。在兴趣活动分组时,团队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但也会有意识地引导。例如,鼓励那个过于好动、静不下来的孩子参加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组,磨练其心性;引导那个缺乏自信、不敢表达的孩子加入故事会,并提前帮他熟悉内容,为他搭建成功的阶梯。对于行为上出现问题的孩子,团队坚持“行为其表,心结其里”的原则。一个突然变得具有攻击性的男孩,经过队员耐心的私下沟通,才发现是因为妹妹出生后感觉被父母忽视,以此种方式寻求关注。了解缘由后,队员给予了他更多的单独陪伴和正向关注,其攻击行为很快减少。这种基于理解的引导,远比简单的批评说教更为有效。
家园共育:个性化反馈强化教育合力
    个性化的服务也体现在与家长的沟通上。每日接送时的交流,队员们摒弃了“挺好的”、“还行”等模糊评语,取而代之的是具体、客观的观察描述。“今天小王在数学课上自己想出了另一种解法,特别有创意!”(肯定进步)“小宇今天写作业时还是容易分心,可能需要咱们在家一起帮他练习如何集中注意力25分钟。”(提出具体合作点)这种高质量的、个性化的反馈,让家长清晰地看到了孩子的在校情况以及团队的用心,极大地增强了家园之间的信任感,形成了共同助力的教育合力。
个性化是教育的核心要义

    这段实践让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深刻认识到,教育最迷人的复杂性在于其对象的独一无二性。他们提交的这份“实践答卷”的核心结论是:优质的托管服务,绝不能是流水线式的看管,而必须是高度定制化的成长护航。通过这次探索,队员们提升观察评估、因材施教和沟通协调的能力。他们明白了,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给所有孩子同样的东西,而是给每个孩子他最需要的东西。这份在实践中凝练出的对“个性化”教育的深刻体认,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更新。
作者署名(通讯员  谢湘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