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025年暑期,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第九期红色记忆寻访团带着探访红色圣地、追寻抗战烽火、感悟中国精神、传承精神血脉的使命,再次踏上了红色记忆寻访之路。本期红色记忆寻访团以“寻访+回访+宣讲”为主线程,共采访22位革命老兵(其中回访6位革命老兵),开展了48次红色宣讲,参观了202处红色教育基地(其中有七处省外红色教育基地),寻找了123首红色主题革命歌曲、274条红色标语,在三晋大地奏响了一曲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青春赞歌。
以心灵对话历史,见证22位老兵的薪火传承。在吕梁柳林,103岁的八路军老战士辛进发虽口齿不清、听力受损,但他用颤抖的双手重现了在枣林坪与日军激战的场景,那份坚定的信仰依然令人动容;临县的王文军老人回忆道解放战争“以衣为袋,以肉为盾”的运粮经历,“共产党的队伍,连一口水都要征得百姓同意。”这种严明的纪律与为民服务的初心,更让人肃然起敬;在大同市浑源县,95岁的穆国福老人向队员们讲述入朝作战的艰辛:“当时能吃上一口煮黄豆水就着大米,已经是莫大的幸福。”寒冬中,战士们顶着炮火冲锋,许多人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临汾曲沃的抗美援朝老兵张炳炎曾在暗塔值夜时与美军导弹擦肩而过,而当时的武器简陋,仅凭步枪同敌人周旋,尽管如此,战士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完成了排雷、修路等艰巨任务……每一道皱纹都是历史的年轮,每一声讲述都是精神的传。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逐渐清晰。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张炳炎爷爷并记录

图为吴诚爷爷与队员分享自己写的书

图为实践队员与马玉福老兵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王文军爷爷讲述抗战经历
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完成48场宣讲的青春接力。在大同红色记忆馆,队员们化身精神的传播者,将张晋珠三赴战场的赤诚生动诠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让红色血脉在双向奔赴中愈发鲜活;走进翰林亲幼儿园,情景剧再现“通信先锋”廉九娃遭遇敌机轰炸的惊险瞬间,红色火种在童心中悄然扎根;太原长风街北社区中,郝殿乐枪林弹雨送信的果敢、美军轰炸下夜战坑道的智勇……深深触动着老中青三代人,而红色精神也在基层中默默扎根。从天镇县团委的联合宣讲到烈士陵园的实景教学,寻访团以青年视角重构红色叙事,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新时代的精神图谱。48场宣讲受众群体广泛,红色火种在双向奔赴中生生不息。
图为宣讲队员讲述郝殿乐老兵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吴子涵讲解王步霄老兵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赵敏洁讲述廉九娃爷爷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马傲雪为小朋友们宣讲王晋珠爷爷的事迹
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叩问202处红色教育基地的精神信仰。从太行山麓到江南水乡,团队足迹勾勒出一幅红色基因图谱。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军号诉说着烽火岁月;平型关大捷遗址上,当年的喊杀声仿佛仍在山谷回荡;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芦苇荡里的抗日传奇令人神往。在双塔烈士陵园,实践队员轻抚烈士名录墙,感受“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悲壮;孙中山纪念馆里,先生“革命尚未成功”的遗训催人奋进。在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斑驳的床板与单薄的棉衣让"艰苦卓绝"四字有了具象表达;在黄岩底伏击战遗址,当年的战术图与今日的沙盘推演碰撞出思维火花。每一处遗址都是历史的活教材,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讲述革命故事。这场跨越时空的行走课堂,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图为实践队员们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实践队员在太行太岳烈士纪念碑前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与梁茂祥馆长合影
123首红色主题革命歌曲的记录、274条红色标语的系统性整理……这些具象化的成果背后,是青年学子对历史的深情凝视。这支曾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的优秀团队,正以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丈量精神海拔,用青春的温度唤醒沉睡的红色记忆。“强国有我,请党放心”不仅是青春誓言,更是躬身实践。这支行走的“红色播种机”,用实际行动证明:红色基因永不褪色,青春力量生生不息。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红色记忆寻访,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