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0 关注:
来源:罗美婷、黄欣欣
8 月4日至 10 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井冈红纪研学社” 16 名师生,赴江西井冈山市开展 “井冈情・中国梦” 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团队以《历史经验与现实观照:井冈山时期纪律建设范式的生成逻辑及当代镜鉴》为课题,循着 “纪律之源” 探根基、品 “纪律之温” 悟真情、寻 “纪律之流” 看传承,在7天行程中解锁井冈山纪律精神的深层密码。
探纪律之源:从历史现场品 “初心底色”
要懂纪律精神,先寻纪律源头。团队首站便聚焦井冈山纪律建设的 “起点场景”,在历史现场触摸初心。 “三湾改编” 情景课堂上,谢珍志老师让队员们分组模拟 “建立党支部”—— 选举支部委员、设计 “红映井冈” 班旗、创作研学口号,从角色代入中体会 “把支部建在连上” 的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模拟选举支部委员 陈慧芳供图
荆竹山雷打石前,队员们围站在镌刻着 “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 的巨石旁,带队钟叶宽老师结合史料讲解:“这三条看似简单的纪律,是红军区别于旧军队的关键,也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起点。”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泛黄的 “三大纪律” 手稿、磨损的红军布告依次排开,从 “不拿红薯” 到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简单行动规范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体系,队员们顺着展线,清晰看到纪律建设 “从朴素到完善” 的脉络,而茅坪八角楼里,毛泽东同志撰写《井冈山的斗争》时的油灯与木桌,更让大家明白:纪律的背后,是 “如何让红色政权存续” 的深刻思考。
图为团队在荆竹山雷打石前聆听讲解 陈慧芳供图
品纪律之温:从军民故事悟 “鱼水真情”
纪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约定。团队走进革命旧址与乡村田野,在一个个军民故事中,感受纪律精神里的 “人情味儿”。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的土墙依旧斑驳,基地教师沈柏羽指着锈迹斑斑的手术台和用粗布缝制的 “绷带” 说:“当年缺医少药,医护人员就用自己的衣物当绷带,用草药治伤员,‘一根针、一把草救伤员’的背后,是‘为战士服务’的纪律初心。” 队员们驻足良久,没人说话,却在简陋的实物中读懂了纪律的温度。
图为队员在小井红军医院参观学习 陈慧芳供图
“坝上急行军” 的体验更让这份温度变得真切。队员们背负简易行囊走在泥泞山路上,汗水浸湿衣衫、泥土沾满裤脚,却始终互相搀扶、保持队伍整齐 —— 这段 1 小时的行军,让大家真切体会到红军 “不怕苦、守纪律” 的不易。抵达坝上村后,大家分赴老乡家中学做红军餐,切土豆、生柴火、炒青菜,简单的饭菜在协作中变得喷香。餐前,各小组齐唱《团结就是力量》,歌声里,既有对红军军民情的致敬,也有对老乡热情接待的感谢。
图为队员在老乡指导下学做红军餐 陈慧芳供图
寻纪律之流:从基层实践看 “传承新篇”
历史的纪律精神,如何在当代流淌?团队把调研重点放在乡村一线,看井冈山纪律精神如何融入现代生活。在茨坪镇神山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家规民约, “低保评定三公示”“不侵占集体利益” 等条款与团队在雷打石看到的 “不拿群众红薯” 条文遥相呼应。
图为队员采访神山村村民 陈慧芳供图
8 月 10 日,实践成果展示会上,团队梳理出核心发现:井冈山纪律精神的 “源” 是初心,“温” 是真情,“流” 是传承,而 “以人民为中心” 是贯穿始终的内核。
图为广西师范大学 “井冈红纪研学社” 实践团队合影 陈慧芳供图
从 “红色熔炉” 井冈山满载而归,广西师范大学 “井冈红纪研学社” 的学子们,不仅带回了调研成果,更带回了融入血脉的纪律精神。他们表示,未来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 “坚定信念、严守纪律” 的井冈山精神,转化为学习研究的动力、服务社会的担当,让青春在传承红色薪火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