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的志愿者们走进暑托班,开启了一段非遗传承的志愿之旅。当暑托班的铃声在夏日校园里准时响起,不同于常规知识讲授,志愿者们带着书法、蓝印花布、《国家宝藏》纪录片等非遗文化宝藏,踏入孩子们的世界。在这段时光里,墨香、靛蓝、历史厚重交织,让“传承”从抽象概念,变为孩子们指尖触碰、眼里观察、心中感悟的鲜活存在。
非遗启幕:志愿者携文化宝藏进校园
书法课上,志愿者与暑托班书法老师携手,领孩子们进入汉字天地。毛笔竹杆、墨汁清香,成为孩子们对书法的初印象。小朋友们从基本笔画学起,感受中华书法韵味。有男孩横画不规整,却在宣纸画出带弧度线条,称“风吹过的样子”;女孩在“和”字右侧添笑脸,解“和气就是要开心” 。这些童真创作,是对书法规则的初尝突破。起初握笔颤抖、眼神紧盯笔尖的他们,一笔一划间似与千年前书写者对话。正如老师所言,不苛求横画笔直,是让孩子体会汉字温度,这温度随墨香,在孩子心里种下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种子,让古老书法在童真创意中寻传承新可能。
笔墨与蓝靛:非遗技艺里的童真创想
蓝印花布课堂,是靛蓝色文化感知之旅。调浆染布时,石灰与蓝靛混合的奇妙反应,让孩子惊喜,他们把这过程想成“傍晚天空掉进盆里” 。传承技艺时,孩子创意让蓝印花布焕新。有人在布角拓小脚印,叫“我们走过的路”;有人让染浆晕开,笑说“云朵在布上睡觉” 。志愿者看孩子摆弄蓝白图案、专注操作,明白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古老技艺接当代心跳。像“会说话的布”团扇,将传统与现代审美结合,让先民智慧在孩子创意实践里,找到传承路径,使蓝印花布从博物馆展品,变为走进孩子生活、激发灵感的文化符号。
《国家宝藏》放映互动,为孩子打开历史文物大门。影片里文物修复师讲青铜鼎故事,好动男孩举手问“花纹是不是古人画的画”;讨论文物历史,孩子接连抛出“为啥把字刻石头上”“玉琮像不像天上星星” 等童趣又有思考的问题。影片结束,女孩用橡皮泥捏“迷你鼎”刻自己名字,说要让它“成宝藏” 。这让志愿者看到,历史于孩子而言,不再是课本里遥远数字,而是可通过影像触摸、双手创造、心里扎根的文化记忆。《国家宝藏》搭建桥梁,让文物从博物馆展柜,走进暑托班课堂,成为孩子愿了解、探索、赋予新意义的载体。
光影对话:文物故事点燃探索欲
这段暑托班非遗志愿活动,让志愿者领悟文化传承真谛。它不是单向知识输送,是双向文化交流。志愿者带孩子进非遗与历史世界,孩子用童真感知力,打破传承边界。书法课上创意笔画、蓝印花布上脑洞图案、观影后童趣疑问创作,都证明文化传承活力,藏在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相遇瞬间,藏在孩子触摸、赋予传统新意义的小手中。
传承之悟:双向互动里的文化新生
当孩子举着书法作品、蓝印花布创作“迷你鼎” ,自豪宣称“这是我们的文化”时,志愿者看到传承最生动模样。它不在博物馆玻璃柜、厚重典籍,而在暑托班课堂,在孩子与非遗接触瞬间,在因好奇探索、因热爱创作的行动里。这些小小身影,正成非遗传承新生力量,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懵懂喜爱,走向未来,让非遗在代际传递中生长、鲜活。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的志愿者们,在暑托班的非遗志愿之行,是文化传承生动实践。他们以非遗为媒,为孩子打开传统文化之门,让古老智慧在童真世界生根。这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文化基因延续。期待更多此类志愿行动,让非遗走进更多孩子生活,让传承火种在年轻人手中更炽热,让非遗明珠在新时代更耀眼,照亮传承征途,让每个孩子成传承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作者署名:通讯员王奇

书法练习

观看国家宝藏

制作蓝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