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软糯乡音沁童耳 温言软语跨代沟

时间:2025-08-01 关注:
2025年7月25日的清晨,晨曦正与晨风嬉戏,“红心研墨”的志愿者们已踏着晨光走进社区。他们怀着文化传承的虔诚与陪伴成长的温柔,让方言在课堂绽放如花,让理解在互动中长成大树,让这个清晨因这场相遇而盈满诗意。
晨光映初心,笑语启新篇
清晨的微风轻拂,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早早抵达云盘社区。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忙碌地布置场地,调试设备,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准备。孩子们陆续到来,志愿者们蹲下身,与他们亲切交谈,温暖的笑容驱散了晨间的凉意,课堂未始,温情已至。
乡音话乡情,童声传古韵
孩子们陆续围坐,方言课堂在晨光里缓缓舒展。志愿者将“吃饭”“睡觉”“玩耍”等字眼投在幕布上,吴侬软语从唇边漫出,像月光淌过荷塘。孩子们睁着好奇眼眸,跟着轻声学念,偶尔有人把调子唱成童谣,惹得满室笑声如泉,志愿者笑着弯下腰,指尖点屏幕逐句纠正,笑声与方言声缠成串,在晨光里摇出轻快节奏。
阳光悄悄攀窗台,在课桌上撒细碎金粉,志愿者话锋一转说“张家港精神”。他们不说十六字箴言的端庄,只讲家乡人建港时汗珠坠海浪的声响,讲发展产业时脚步踏泥泞的执着,那些带生活气的故事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像苔藓,悄悄铺满孩子们心头。孩子们托腮听得入神,听到熟悉地名时眼里闪兴奋光,抽象精神在具体故事里有了可拥抱的形状。
光影在教室慢慢游走,志愿者展开苏州发展画卷。图片里地铁线路如银色绸带,系“文旅特色线”的雅致与“古韵今风”的温婉;《乘着地铁游苏州》的文创在镜头流转,每件藏着家乡年轮。短片里张家港老街新景交替铺展,孩子们指屏幕熟悉亭台街道,叽叽喳喳拼记忆碎片成画,对家乡的爱在光影间悄悄开花。整个方言课堂像晨露,让乡土清甜沁入孩子们心田。
巧语化心结,亲情暖意浓
方言余温未褪,亲子课堂在阳光里悄然生长。志愿者摆好互动道具,声音像春风拂花海:“接下来,我们找和爸爸妈妈说话的温柔暗号好不好?”志愿者先抛柔软问题:“爸爸妈妈是不是总有些话,像藤蔓绕耳畔?那些重复的叮咛里,藏着怎样的温柔呢?”话音落,一只只小手像花蕾绽放,孩子们七嘴八舌分享发现,教室里絮语像初春嫩叶,密密麻麻探出头。
“对话小剧场”里,志愿者把父母常说的“快点写作业”“别老玩手机”写彩纸上,孩子们分组扮演,用夸张语调演日常。演到动情处,一个小姑娘小声说:“原来妈妈催我时,声音里裹着那么多藏不住的关心呀。”志愿者顺势引大家听话语暖意,一起琢磨温和表达诀窍。当说“妈妈,我有点累,歇十分钟再写作业好吗”比直接摇头贴心时,几个孩子笑出声,眼底多了通透明悟。课堂没有说教,只有心与心的依偎,让亲子沟通智慧像种子扎进土壤。
心湖生涟漪,情丝系岁月
这场志愿教学像一缕清风,吹起孩子们与志愿者心间的涟漪。孩子们在吴侬软语里触到乡土心跳,在故乡故事里埋下热爱根须;在亲子互动里读懂父母牵挂,让沟通智慧悄悄发芽。志愿者们在孩子们模仿方言的专注眼神里、分享感悟的稚嫩语调里,拾得教学的暖与成长的蜜。知识与温情在课堂流转,这场双向奔赴的遇见,在彼此心间刻下温柔纹路。
当最后一阵欢声笑语消失在清风中,这场始于晨光的志愿教学悄悄落下帷幕。“红心研墨”的志愿者们用方言唤醒孩子们对故土的眷恋,用互动搭起亲子理解的桥。教室里还飘着笑声与吴语余韵,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沟通的领悟,像草间萤火,会在孩子们成长路上一直亮着。志愿者们带着双向的温暖与收获,为社区之行画句点,盼未来更多微光照亮成长途。
作者署名(通讯员 朱艺婷)

志愿者在上课(马宸瑶提供)

 学生在回答问题(马宸瑶提供)

合照(马宸瑶提供)
 
作者:朱艺婷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