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作业本里的教育密码:暑托班细节中的成长启示

时间:2025-08-01 关注:
7月25日,暑托班刚开始时,志愿者们的目光总被作业本上的错题吸引:“的地得”混用、数学条件遗漏、作文句子不通顺……他们以为这些错题是“需要消灭的敌人”,直到那个写“小鸟地唱歌”的孩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错题里的“小秘密”:错误不是终点是起点
孩子说:“我看见小鸟在地上跳着唱歌,所以用‘地’。”志愿者们突然意识到,这个“错误”里藏着孩子的观察和思考——他不是不懂语法,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看到的世界。就像那个数学总漏看“平均”的女孩,不是不认真,而是对“平均”这个抽象概念还没完全理解。
 
志愿者们开始重新看待错题:错题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起点。他们不再直接划掉错误,而是在旁边写下“你是怎么想到的呀”“这个想法很有趣,能再说说吗”。渐渐地,错题旁边多了孩子们的小批注:“我以为‘平均’就是大家一起分”“小鸟真的在地上唱歌呢”。这些对话让错题变成了沟通的桥梁,让志愿者看到了错误背后,孩子们努力理解世界的样子。原来,教育要做的不是消灭错误,而是从错误里读懂孩子的思考,陪他们从这里再出发。
 
符号里的“小温度”:用自己的方式靠近知识
暑托班过半时,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开始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的地得”旁边画着小音符,标着“这个词要轻轻读”;数学题的“平均”二字上顶着小星星,写着“它是大boss”;作文里的比喻句旁边,画着小小的灯泡,意思是“这里我想到了好主意”。
 
这些符号是孩子们的“发明创造”,也是他们靠近知识的独特方式。那个男孩说:“音符会提醒我,‘地’后面要跟动作,就像唱歌要动嘴巴一样。”女孩则骄傲地展示她的“星星密码”:“有星星的词都是厉害角色,要特别注意。”志愿者们被这些符号里的巧思打动,它们或许不规范,却充满了孩子的智慧和温度。
 
教育学家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语言”。这些作业本上的符号,就是孩子们的“学习语言”,是他们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和知识交朋友。志愿者们学着看懂这些符号,在旁边画个笑脸、点个赞,用孩子的语言回应他们的努力。当教育能读懂这些“非标准”的表达,知识就会变得亲切起来。
 
插画里的“小宇宙”:突破文字的表达边界
那个怕写作文的男孩,用插画在作业本里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宇宙:夏夜的萤火虫、爷爷的蒲扇、菜园里的西红柿、篱笆上的牵牛花……每幅画都像一扇窗,通向他心里的世界。更奇妙的是,这些画渐渐帮他跨越了文字的门槛,让他能把“萤火虫找朋友”的画面,变成“萤火虫提着灯笼,从黄瓜架飞到篱笆边”的句子。
 
男孩的插画启发了其他孩子,作业本里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图画:数学题旁边画着分蛋糕的小人,解释“平均”的意思;日记里画着下雨的场景,补充“雨点打在伞上,像在敲小鼓”的描述。这些插画不是作业的“多余部分”,而是孩子们表达的延伸,是他们在文字还不够熟练时,向世界伸出的另一只手。
 
志愿者们意识到:教育不该给表达设限。文字是表达的方式,图画也是;说话是沟通的途径,符号也是。当我们允许孩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在表达中获得自信,而自信,正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就像那个男孩,从“我不会写”到“我画出来给你看”,再到“我能写下来”,插画就是他跨越障碍的梯子。
 
离别时的“小顿悟”:作业本是成长的“时光机”
离别的时候,志愿者们把孩子们的作业本小心翼翼地收好。这些本子里,有最初的困惑,有中间的尝试,有最后的绽放;有红笔的引导,有符号的互动,有插画的陪伴。它们不再是普通的作业本,而是记录成长的“时光机”,翻开来,就能看到孩子们如何从迷茫走向清晰,从胆怯走向自信。
 
一个孩子在作业本的最后一页写道:“谢谢老师看我的画,听我说小鸟的故事。”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志愿者最后的顿悟:教育的密码,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在错题的对话中,在符号的互动中,在插画的表达中。它告诉我们,成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岔路和惊喜的旅程;教育不是一张地图,而是陪孩子走这段路的耐心和智慧。
 
这个夏天,作业本里的密码被悄悄破译:所谓教育,就是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尊重每种成长的节奏,让他们在自己的时区里,慢慢长大,闪闪发光。
作者署名:通讯员王奇

课间休息

 阅读图书

作业时间
 
作者:王奇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