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逢其时,‘职’引未来”实践团:探秘天目山生态宝库,用实干践行“两山”理念

时间:2025-08-01 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也即将在杭州市召开。为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25年7月1日至8日,南京师范大学“‘生’逢其时,‘职’引未来”实践团专程来到杭州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系统考察当地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深入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助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南师智慧,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团队成员深入探究了天目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价值。

博物致知探生态奥秘

实践首日,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逢其时,‘职’引未来”实践团率先抵达本次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的首站——天目博物馆。作为南京师范大学天目山教学实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博物馆系统承载着天目山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与生物多样性资源信息。

进入馆内,一座按1:5000比例还原的天目山立体地形沙盘成为团队关注的焦点。通过沙盘呈现的海拔梯度与植被类型对应关系,成员们直观掌握了从山麓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到山顶落叶矮林的垂直带谱分布规律,并结合《生态学》中“生态位分化”“海拔梯度效应”等理论展开专业研讨,深化了对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分异机制的认知。

在讲解员引导下,团队有序参观珍稀动植物标本展区。展区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天目铁木的模式标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麂的剥制标本等藏品,为成员提供了直观的物种鉴别参考。成员们结合标本标签记录的形态数据,就“物种形态与生境适应性”展开提问,讲解员通过“红豆杉树皮紫杉醇含量与海拔相关性”“白鹇羽色的性选择进化”等案例进行专业解答。

随后,团队在馆内观影厅观看了《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档案》纪录片。影片以航拍镜头呈现了天目山从燕山运动时期的地质抬升,到第四纪冰川期的物种遗存过程,通过监测数据直观展现了生态保护成效。当画面呈现“天目铁木人工繁育苗回归野外存活率达65%”“中华菊头蝠种群数量10年增长40% ”等成果时,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两山”理念在实践中的转化路径——生态保护既守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为科学研究、生态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源。

观兽听禽探动物秘境

在动物科学考察过程中,实践团依据昆虫趋光性原理,于夜间在海拔600米、900米、1200米三个梯度的林缘及溪流边,分别架设3组波长365 nm的诱虫灯,每组灯距地面1.2米,半径5米范围内清理障碍物以减少干扰。连续3晚的采集工作中,共捕获昆虫标本156号,经形态鉴别与分子条形码初步比对,确定涵盖5目28种,具体分类及生态功能如下:

代表物种 数量(种) 生态位特征
鞘翅目 天牛科、金龟科 星天牛、铜绿丽金龟 10 幼虫蛀干/腐殖质取食,成虫传粉
鳞翅目 粉蝶科、夜蛾科 菜粉蝶、马尾松毛虫 8 幼虫取食植物叶片,成虫为鸟类食物源
膜翅目 蜜蜂科、蚁科 中华蜜蜂、黄猄蚁 5 传粉媒介,黄猄蚁可控制农林害虫
双翅目 大蚊科、蚊科 大蚊、按蚊 3 水生幼虫为鱼类饵料,成虫具传播疾病风险
半翅目 蝽科 麻皮蝽、稻绿蝽 2 刺吸植物汁液,影响经济作物生长











标本制作环节严格遵循《昆虫标本采集与保存规范》,选用0-5号昆虫针,采用“三角纸包法”暂存小型标本,展翅时保持前翅后缘与身体纵轴垂直,触角自然伸展。最终制作合格标本82份,其中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因完整保留鞘翅斑纹与足节结构,被纳入保护区昆虫资源数据库。

 

清晨5:00-8:00,团队使用高清望远镜在禅源寺周边2公顷样地进行鸟类观测,采用“样线法”记录鸟类活动,结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及鸣声频谱分析,共记录鸟类12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Lophura nycthemera)3只、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8只。在海拔800米溪流中,发现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15条,测量其体长1.2-2.5cm,观察到其通过纤毛运动完成摄食,为研究扁形动物再生机制提供活体样本。

在禅源寺池塘生态调查中,团队发现外来物种巴西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聚集区2处,种群数量约50只,通过测量背甲长判断多为成年个体。指导老师讲解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位挤压效应”——巴西龟繁殖力是本土龟类的3倍,且耐受温度范围更广,已导致该区域黄缘闭壳龟种群数量10年下降60%。

蝙蝠洞考察中,团队使用超声波监测仪记录到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的回声定位信号,主频集中在83-88kHz,结合翼膜展弦比与体重的测量数据,分析其适应夜行性捕食的形态功能。通过红外计数器统计,该洞穴种群数量约30只,较2018年监测数据增长15%,印证了保护区“减少人为干扰”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基于考察成果,团队完成撰写《天目山外来入侵物种初步调查报告》,向保护区管理局提出“建立巴西龟捕获监测点”“开展本土龟类人工繁育”等建议。这些实践不仅为昆虫多样性研究积累了海拔梯度分布数据,更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与分解者,其种群动态是衡量生态健康的“晴雨表”,保护动物多样性正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微观实践。

循枝辨叶绘植物图谱

在植物科学考察中,实践团每日清晨按既定计划开展标本采集工作,团队成员携带45cm×30cm规格标本夹、防水采集袋、GPS定位仪及手持测高仪等专业工具,沿500米、800米、1200米、1500米四个海拔梯度的预设样线深入野外。行进过程中,成员们专注观察沿途植物,对具有典型特征的物种及时用荧光标记笔做标记,指导老师则现场示范讲解植物分类的关键依据,如青冈栎的革质叶片、天目木姜子的倒卵状椭圆形叶及叶柄顶端叶枕等,并结合生境差异,解析不同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采集过程严格遵循“科学规范、保护优先”原则。对于青冈栎等常见物种,仅选取带花果的25-30cm营养枝作为样本;针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天目铁木、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采用“无损伤记录法”,仅拍摄形态特征,同步记录精确坐标、海拔高度及伴生植物信息。在标本制作环节,团队采用“分层吸水法”,每层标本间铺设3张含水率<8%的吸水纸,每日更换2次以加速干燥,对大黄花虾脊兰等花瓣厚实的物种,通过5kg/m2压力的标本夹加压处理,确保72小时内完成定型。

经系统鉴定,本次考察共记录植物32种,分属18科29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南方红豆杉、天目铁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大黄花虾脊兰、天目木姜子、华南锥。基于考察成果,团队完成《天目山海拔梯度植物分布表》,制作包含10种保护物种的《天目山珍稀植物科普图鉴》。 

保护级别 科名 物种名称 拉丁学名 数量
(株/处)
分布海拔(米) 关键鉴别特征
国家一级 红豆杉科 南方红豆杉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3(成年株) 800-1000 条形叶排成二列,种子生于红色肉质杯状假种皮中
国家一级 桦木科 天目铁木 Ostrya rehderiana 2(幼苗) 600-700 树皮深灰色,小枝密被短柔毛,叶缘具不规则锯齿
国家二级 兰科 大黄花虾脊兰 Calanthe sieboldii 15(群落) 1000-1200 总状花序顶生,花黄色,唇瓣3裂且中裂片具褶片
国家二级 樟科 天目木姜子 Litsea auriculata 7 700-900 叶片倒卵状椭圆形,叶柄顶端具明显叶枕
国家二级 壳斗科 华南锥 Castanopsis concinna 4 500-600 壳斗密被针刺,坚果圆锥形
常见物种 壳斗科 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 glauca 32 500-800 叶片革质,叶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壳斗杯状
常见物种 槭树科 鸡爪槭 Acer palmatum 18 800-1200 叶掌状5-7深裂,裂片边缘具重锯齿

 




















此次植物学科学考察不仅让成员熟练掌握样方法调查、物候期观测等专业技能,更通过青冈栎叶片革质化适应高湿度环境、南方红豆杉肉质假种皮吸引鸟类传播种子等实例,直观理解了植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这些发现既为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生动诠释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支撑作用,为“两山”理念中“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提供了具体实践样本。

寻菌探秘解微生密码

在微生物科学考察期间,实践团聚焦大型真菌资源调查,沿5条100米×2米的样线展开系统采集。团队成员携带无菌采样铲、标本盒、GPS定位仪及温湿度计等工具,重点排查腐木、枯叶堆、湿润岩壁等典型生境,累计覆盖调查面积1000平方米。采集过程严格执行《大型真菌野外调查规范》,对肉质类真菌采用“整株挖掘法”,确保菌柄、菌托及地下菌丝体完整;对木腐菌则保留宿主树皮与菌丝附着层,同步记录采样点经纬度、海拔、植被类型及微生境温湿度等数据。通过高清微距摄影留存菌盖形状圆形、漏斗形等、菌褶排列即直生、延生、离生、菌环类型,膜质、纤毛状等关键形态特征,为后续鉴定提供可视化依据。

采集完成后,团队在临时实验室开展孢子印制作与显微观察。操作中,将去除菌柄的菌盖,菌褶朝下置于无菌黑/白色卡纸上,覆盖玻璃培养皿防止杂菌污染,24小时后获得清晰孢子印,记录颜色。随后,用接种环取少量孢子置于载玻片,经乳酸酚棉蓝染色后,在10×4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孢子形状、大小及纹饰类型。

本次考察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42份,经形态鉴定和孢子特征分析,隶属于2纲5目12科15种,具体分类及特征如下:

物种名称 采集数量(份) 主要生境特征 关键鉴别特征
子囊菌纲 肉座菌目 虫草科 蛹虫草 5 海拔800米阔叶树腐根 子座橙黄色,可孕部棒状,寄生于鳞翅目昆虫蛹体
担子菌纲 马勃目 马勃科 大秃马勃 3 海拔600米草地及林缘 子实体球形,直径15-30cm,成熟后内部呈粉末状
担子菌纲 伞菌目 鹅膏科 毒鹅膏 2 海拔1000米壳斗科林下 菌盖白色至淡绿色,具菌环,菌托杯状,含α-鹅膏毒肽
担子菌纲 伞菌目 鹅膏科 橙盖鹅膏 4 海拔900米松栎混交林 菌盖橙红色,菌褶黄色,菌环膜质下垂
担子菌纲 多孔菌目 多孔菌科 云芝 6 海拔700米枫香树腐木 菌盖扇形,具同心环纹,表面绒毛状,孔口小

基于考察数据,团队完成两项核心成果:编制《天目山大型真菌识别指南》,已发放至当地生态驿站;撰写《天目山大型真菌生态位分析报告》,指出腐木丰富度与真菌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R2=0.68,P<0.05),为森林枯落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微生物科学考察不仅使成员掌握了大型真菌调查的标准化方法,更深化了对“真菌作为生态系统分解者与共生体”双重角色的认知。这些发现既充实了天目山真菌资源数据库,也为“两山”理念下“真菌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展现了微生物多样性在绿色发展中的潜在价值。

知行合一攀生态高峰

实践进入尾声,为让此次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更具深意,实践团成员决定以攀登天目山高峰的方式,为这段旅程画上圆满句号。出发前,老师们详细讲解了登山路线、安全注意事项以及沿途的生态观察要点,成员们认真聆听并做好记录,同时检查好随身携带的登山装备、水和干粮,为攀登做好充分准备。​

攀登过程中,挑战接踵而至。阴雨天气让山路变得格外湿滑,部分路段坡度较陡,脚下的碎石时不时会让人打滑。但实践团成员们丝毫没有退缩,大家相互搀扶、彼此鼓励。同学们没有忘记此次实践的初心,一边攀登,一边观察沿途的植被变化。同学们结合之前在博物馆学到的知识和野外考察的经验,对不同海拔的植物分布进行讨论和记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进一步结合。​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攀登,实践团成员终于成功登顶。站在山顶,俯瞰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郁郁葱葱的森林,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大家纷纷感叹,这次攀登不仅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更是一次深刻的生态教育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攀登高峰,实践团成员不仅克服了困难,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更在知行合一中对生态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此次实践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生’逢其时,‘职’引未来”实践团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科考中加深专业理解,在协作中锻炼坚韧品格。实践活动中,实践团不畏困难、不惧风雨、走出课堂、融入自然。通过此次专业技能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双重实践,团队成员的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科学分析的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实践团成员对生命科学专业领域的研究热情,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他们未来继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未来,实践团队将坚定以绿色为航标,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面,鼓励更多人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一线!

 

图文 | 林之贺、陈霁月、汤智翔、任天乐

编辑 | 庞雨佳

审核 | 高婧仪、林之贺、汤智翔

作者:林之贺、陈霁月、汤智翔、任天乐 来源:中青校园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