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从纠错到守护:暑托班辅导中的教育觉醒

时间:2025-08-01 关注:
2025年7月25日,刚走进张家港暑托班教室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者们带着“传道授业”的热情,准备用红笔为孩子们的作业画上完美句号。可现实很快泼来冷水:三年级孩子的作业本上,“的地得”像调皮的小精灵四处乱窜;五年级女孩的数学题旁,橡皮屑堆成了小山,算式改了又改却总差一步;还有个男孩对着作文本发愣,铅笔在纸上悬停许久,连一个标点都没落下。
 
初入课堂:被“标准答案”困住的辅导
志愿者们起初的做法很直接:圈出错字、划出漏看的条件、甚至直接报出答案。可孩子们的反应却让人心疼——有的把头埋得更低,有的攥紧铅笔不敢再写,有的眼神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我们以为在帮他们少走弯路,却没发现自己正用‘标准答案’的尺子,丈量着孩子们独一无二的思维世界。”一位志愿者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那些被红笔填满的作业本,看似整齐,却像被关上了一扇扇想象的小窗。
 
意外转折:“小鸟在地上唱歌”的启示
改变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志愿者小李正准备给一个孩子讲解“小鸟地唱歌”的语法错误,刚圈出“地”字,孩子突然小声辩解:“小鸟唱歌的时候,就是在地上跳来跳去的呀。”这句话像一道闪电,让小李愣住了。她低头看着孩子眼里的认真,突然意识到:语法规则的正确,或许远不如孩子对世界的独特感知珍贵。
 
那天下午,辅导变成了一场关于“小鸟唱歌”的聊天。孩子说小鸟会踩着树枝跳,翅膀还会抖;说爷爷养的鸟一唱歌,猫就蹲在笼子旁“喵喵”和应。聊着聊着,孩子拿起笔,自己改成了“小鸟在地上唱歌”,字里行间的雀跃,比任何语法正确的句子都动人。“那一刻我才明白,教育不是把孩子的思维塞进固定的框架,而是蹲下来,看懂他们眼里的世界。”小李说。
 
引导的魔力: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小老师”
这场“小鸟风波”后,志愿者们的辅导方式悄悄变了。面对总漏看条件的五年级女孩,志愿者不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笑着问:“如果你来当老师,给同学讲这道题,会让大家特别注意哪个词?”女孩抱着作业本读了三遍,突然拍了下脑门:“是‘平均’!上次就是没算平均才错的!”她拿起荧光笔,在“平均”二字下画了波浪线,眼睛亮晶晶的。
 
那个怕写作文的男孩,也在志愿者“先画画再写字”的建议下找到了突破口。他先画了夏夜的院子:萤火虫提着灯笼飞,爷爷摇着蒲扇讲故事,奶奶的蒲扇上还绣着朵小荷花。画完了,他指着画说:“萤火虫在找朋友,爷爷的扇子像小船。”志愿者鼓励他把这些话写下来,男孩笔下渐渐流出“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从黄瓜架飞到篱笆边,好像在找和它一样亮的朋友”这样的句子,字迹虽然歪扭,却满是童真。原来,当教育放下“必须怎样”的执念,用孩子熟悉的方式搭桥,知识的大门会为他们轻轻敞开。
 
离别时的顿悟:教育是一场双向的填满
一周的辅导接近尾声,志愿者们翻看孩子们的作业本,发现了奇妙的变化:红笔的修改少了,孩子们自己的“发明”多了——“的地得”容易混,就画个小音符标在旁边;数学题算对了,就在算式旁画个咧嘴笑的太阳;作文本里夹着小插画,画里的萤火虫比文字里的更亮。
 
离别的那天,一个孩子塞给志愿者一张纸条,上面画着一只歪歪扭扭的小鸟,旁边写着“老师看懂我的小鸟啦”。志愿者突然明白:这个夏天,他们本想用水笔填满作业本的空白,最终却是孩子们的字迹、图画和天真,填满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像一场温柔的对话,你守护我的独特,我回馈你的认知。那些错题里的天真,困惑中的思考,才是成长最鲜活的模样,也是教育最该珍藏的宝藏。
作者署名:通讯员王奇

课间休息

阅读图书

作业时间
 
作者:王奇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