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张家港,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云盘社区活动中心里的热闹与温馨。2025年7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与社区的孩子们和家长们相聚一堂。这场以“方言传承”和“亲子沟通”为主题的活动,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夏日的燥热,也让传统文化的种子与亲情的暖流在每个人心中悄然流淌。
吴侬软语里的文化根脉
“‘月亮亮,照厅堂,张家囡囡穿花衣裳’,大家跟着我用杨舍话念一念呀!”志愿者手持色彩鲜艳的方言童谣卡片,用温柔的语调带领孩子们走进方言的世界。活动一开始,“方言传承课堂”就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志愿者们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方言卡片,将“吃饭”“睡觉”“上学”等日常用语的普通话与张家港话一一对应展示。“小朋友们看,‘筷子’在我们这儿叫‘箸子’,‘早上’叫‘早起’,这些词是不是很特别?”志愿者一边讲解,一边模仿着老辈人说方言的语气,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有个小男孩好奇地问:“那‘昨天’怎么说呀?”志愿者笑着回答:“叫‘昨日子’哦,是不是像在说一个小故事?”
除了日常用语,志愿者们还带来了张家港的经典红色故事,用方言娓娓道来。当讲到革命先辈的事迹时,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随后,一段悠扬的评弹表演视频更是让孩子们沉醉其中,那软糯婉转的吴侬软语,仿佛带着大家穿越到了江南水乡的古桥边。“原来我们的方言这么好听,还藏着这么多故事!”一个小女孩兴奋地说。
家长们也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纷纷加入互动。“好久没听到这么地道的方言了,小时候常听奶奶这么说,今天跟着孩子们一起回忆,感觉特别亲切。”一位妈妈笑着说,她还主动给孩子们纠正发音,现场俨然成了一场温馨的方言交流会。
互动游戏中的亲子温情
“方言传承课堂”结束后,“亲子沟通课堂”紧接着拉开帷幕。志愿者们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让家长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增进理解。
“心有灵犀”环节中,家长和孩子各自在纸上写下“对方最喜欢的食物”和“最近的一个小愿望”,然后交换答案。当一位爸爸看到孩子写下“希望妈妈不生气”,而自己写的是“希望孩子考100分”时,脸上露出了愧疚的神情。“原来我平时太在意成绩,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轻声对妻子说,妻子也红了眼眶,紧紧握住了孩子的手。志愿者在一旁轻声引导:“孩子的愿望很简单,试着多听听他们的想法,会发现他们的世界很纯粹。”
“情绪小剧场”更是让现场充满了感动。孩子们随机抽取“开心”“生气”“难过”等情绪卡片,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家长则要猜出情绪并询问原因。一个抽到“难过”的小男孩低着头,小声说:“昨天搭的积木被哥哥弄坏了,妈妈说‘没关系’,但我还是很伤心。”妈妈立刻蹲下来抱住他:“对不起呀宝贝,妈妈没有好好听你说,下次你难过的时候,妈妈一定认真陪你说说话。”简单的对话,却让在场的许多人眼眶湿润。
最让人暖心的是“家庭约定树”环节。每个家庭拿到一片纸质树叶,家长和孩子一起写下一个“家庭小约定”,再把树叶贴在志愿者准备的“大树”上。“我和爸爸约定每周六一起去公园放风筝!”“我和妈妈约定她不看手机陪我读绘本!”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约定,家长们也郑重承诺会说到做到。一位爸爸和儿子约定每天晚上一起读15分钟书,他认真地说:“以前总找借口没时间,其实挤挤时间总能做到,这不仅是给孩子的承诺,也是给自己的提醒。”看着贴满树叶的“约定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家庭充满爱的未来。
实践中的成长与感悟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看到孩子们对 dialect 的热情,还有亲子间那些真挚的互动,觉得所有的准备都值得。”一位志愿者说。在社区教育的“第一现场”,他们看到了基层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
云盘社区负责人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促进了亲子关系,真是一举两得。希望‘红心研墨’实践队以后能常来,给社区带来更多精彩。”
家长们也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以前总觉得和孩子沟通不难,今天才发现自己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一位妈妈说,她打算把活动中学到的沟通方法用到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则拿着志愿者送的方言卡片和“家庭约定树”的树叶,开心地说要把今天的收获分享给小伙伴。
此次云盘社区之行,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队暑期实践的生动一页。志愿者们用专业知识和真诚爱心,让方言文化在孩童心中扎根,让亲子温情在互动中升温。他们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滋养和责任的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走进更多社区,用青春力量服务社会,让爱与文化在更多人心中绽放。
作者署名(通讯员 李旭)

学生们认真听讲(马宸瑶提供)

志愿者在上课(马宸瑶提供)

合照(马宸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