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智能装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动能,7月21日至24日,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智械先锋”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东省莒南县四角岭村、许家滩井村、薛家道口村,聚焦农业机械化推广现状,开展“科技助农”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农机合作社、田间操作示范与村支书专访,解码智能农机重塑传统农业的实践路径,探寻技术落地瓶颈的破解之策。
四角岭村智能面粉机示范: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价值提升之路
团队首先深入省级示范村四角岭村,见证了科技对产业链的深度改造。村支书耿洪强展示日加工10吨小麦的智能面粉机:“胚芽完整保留,膳食纤维含量提升30%,每斤小麦增值0.1元。”该设备通过六道工序,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凸显机械化对产业价值的撬动作用。许家滩井村则呈现“云端种田”新场景:手机遥控灌溉系统、太阳能虫害监测仪、载重80斤农业无人机构筑智慧农业网络。“200亩稻田日常管理仅需3人”,第一书记邹吉祥指出,数字化使生产效率提升显著,人力成本下降70%。
许家滩井村"云端种田"模式,薛家道口村土地集约化实践
团队第二站来到许家滩井村,这里90%的耕地入股合作社,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数字化设备使得农田管理变得轻松高效。但是本村重要经济作物草莓采摘依赖人工,现有机械损伤率高。国产机器或价格昂贵或效果不佳。最后一站团队进入薛家道口村,村中全国示范社恒兴合作社负责人薛俊琪强调:“连片大田是大型农机作业的基础,土地集约化让效率提升200%。”但是仍存农机迭代压力“机器三年一更新,单台收割机超30万元,合作社回本压力大”。
农机安全效能双提升:实践团队创新性技术解决方案
团队针对各村的普遍问题,集思广益,为农机生产的安全问题以及效率问题提出建议。设计了并安装适应性高简单的二次回收装置,减小了旧农机与新农机回收率的差距。同时,就驾驶员的操作环境提出了改进建议,简单机构的加入,使得工作区和补给区尽然有序,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灭火器防水毯的配备增加了驾驶员在农业工作中失火的生还率。
正如四角岭村成果展厅中袁隆平院士题写的“粮安天下”所言——科技赋能农业绝非替代人力,而是让土地产出更高、农民收益更丰。机电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推动智能农机技术创新与落地,在广袤乡野书写科技兴农的青年答卷。
(通讯:周志远、李景磊、刘孟泽 指导老师:李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