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7月21日电(通讯员朱佳颖)为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现状,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7月2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科学院赴陕西省关中及陕南五市十一区农村地区“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现状”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聚焦“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与治理成本”展开调研。
图为实践团对陈仓区城市执法管理区进行访谈 任义雄 摄
实践团成员与渭滨区农业农村局、城管局、生态环境分局及各镇代表展开深度对话,深入了解渭滨区如何统筹解决53万城乡人口、年逾9万吨生活垃圾的治理难题。渭滨区构建了一张严密的生活垃圾治理网络,确保每年上万吨生活垃圾实现百分百无害化处置。世行贷款项目的加持,更使农村地区新增垃圾分类收集屋及配套电动车,镇级压缩转运站配备新能源转运车,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根基。
图为实践团与城市管理执法局座谈 任义雄 摄
实践团从此次座谈会还了解到渭滨区实行因地制宜式垃圾转运管理。渭滨城区创新采用“直运+转运+自运”转运模式,核心是“公交化”清运,以及严密的日常监管,保障了城区日产上吨垃圾的“日清日结”;由于地理与经济差异,渭滨为行政村量身定制三类方案:城中村采用“户分类、村集中、区转运、市处理”;台塬村推行“户收集、组集中、镇村转运、区监管、市处置”;偏远山村创新“镇村集中收集+社会企业转运+区级兜底处置”模式。这种“分开式”的处理模式,使渭滨区垃圾治理井井有条。
长寿沟生活垃圾填埋场作为区域核心处置终端,以严苛标准承载远超设计负荷的垃圾处理量。其采用分层分区卫生填埋工艺,全程规范作业。渗滤液经A/O生化+三级膜处理(超滤、纳滤、反渗透)实现达标排放。防护隔离网与常态化消杀管理,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影响。焚烧发电新项目的筹建,更昭示着渭滨向资源化、低碳化迈进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城市执法管理局领导合影 任义雄 摄
通过这场深入一线的座谈与调研,不仅为渭滨区垃圾治理模式留下详实注脚,更通过剖析运行成本与机制痛点,为陕西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渭滨区以基础设施为筋骨、以分类转运为脉络、以科技处置为闭环的治理体系,正为破解城乡环境治理难题提交一份具有借鉴意义的“陕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