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沂蒙烽火永相传,青春聚力启新程——滨州医学院熠韶华宣讲团沂南“三下乡”的“红心”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8 关注:

来源:滨州医学院熠韶华

值此全民族抗战胜利80周年重大历史时刻,滨州医学院熠韶华大学生时政宣讲团,怀揣着探寻红色根脉的炽热情怀,于7月19日至21日奔赴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山东沂南县。他们以医学与人文为底色,聚焦“抗战记忆传承”与“精神谱系弘扬”,将寻访、宣讲、服务、调研熔铸炉,足迹踏过大青山烈士陵园的肃穆台阶、革命村落的老屋石巷、红色讲堂的树荫塘畔。在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土地上,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用行动献礼峥嵘岁月。
深植红土,烽火记忆在数据与足迹中苏醒
沂南,这片饱含深情的红土地,是宣讲团汲取力量的源泉。他们采取“分层调研,沉浸学习”模式,如虔诚的寻宝者,深入大青山烈士陵园、徐向前故居、八路军第一纵队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开展“四个一”行动。
 
首站大青山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成员李明超、陈昀瑞、王琪、王毓菲、王梓仪、刘梦宇的目光,在斑驳的战役遗存上久久停留,耳畔回响着讲解员讲述大青山突围战的悲壮史诗。王毓菲、王梓仪手中的镜头,正将那段“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烽火岁月,转化为面向青年的生动团课。转赴徐向前故居,指尖拂过泛黄的史料,将领的风骨在无声中激荡着年轻的心。
口述接棒,从皱纹与砖墙中聆听历史回声
烈日炙烤着代庄村的石板路,暑气蒸腾。宣讲团兵分两路,曹老师带队叩响村镇深处抗战老兵的门扉,陈华宇、王梓仪等人则走进革命亲历者的家门。在代庄红色纪念馆,一面面红砖墙仿佛低语,诉说着战士与村民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调研问卷在村中传递,“沂蒙精神内涵”被高频勾选,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在笔尖的划动间得到无声印证。

陈昀瑞、刘梦宇在岱庄红色记忆馆内,将所见所闻凝练成光影——沂蒙红迹,初心之旅微团课就此诞生。在书堂村、代庄村,队员们聆听抗战老兵沙哑的讲述、红医后人珍藏的记忆、革命亲历者深情的回望。数十则一手“红医故事”“支前往事”被精心收集,立体鲜活的沂蒙抗战口述史库,在年轻学子的笔记本和录音笔中渐次丰满。
薪火新传,抗战精神在乡音与行动中激荡
带着沉甸甸的调研收获,宣讲团化身“红色信使”,创新载体,让历史在新时代回响。马牧池乡“椿树下”的浓荫、张庄镇“理论小院”的宁静、砖埠镇“塘边课堂”的水波,都成了他们的宣讲台。李明超、韩慧欣、刘梦宇、王梓仪等成员,以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邃思考为轴,将走访中采撷的红医舍命救伤员、群众毁家纾难支前的滚烫故事娓娓道来。富有感染力的乡音,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核,深深镌刻在村民和青少年的心田。韩慧欣、王梓仪现场录制的微团课,让宣讲的星火跃上云端。
 
敬意,更化作躬身实践。在鲁中革命烈士陵园、抗大一分校旧址,宣讲团成员们默默开展“红色守护”。他们俯身清扫纪念碑的尘埃,仔细擦拭展柜的玻璃,用汗水和专注守护着历史的丰碑。每一次擦拭,都是对先辈牺牲奉献最质朴的体悟与致敬。
红医接力,仁心惠泽老区乡土
传承“红医”精神,宣讲团发挥专业所长,将温暖送达老区。走访间隙,医学背景的成员们为受访老兵和村民送上基础健康咨询,科普慢性病防控知识。面对炎炎夏日,他们特别讲解中暑的识别与急救要点,将“生命至上”的红医精神,融入一句句贴心的“防暑小贴士”和细致的关怀中。 

在代庄八路军第一纵队纪念馆,团队巧妙结合史料中战时救护的艰辛,对比今昔医疗卫生的巨变。那些展柜里的简陋器械与今日便捷的医疗条件形成鲜明对照,无声地深化了群众对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的自豪与认同。
韶华育苗,时政清音润泽乡土未来
聚焦青少年,宣讲团精心打造“韶华课堂”。在马牧池乡等地,成员们将厚重的抗战史实、感人的英烈故事与时政热点巧妙编织。互动问答点燃思考的火花,情景短剧让历史鲜活再现,红歌传唱激荡起爱国情怀。他们引导青少年理解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感悟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爱国情、强国志在年轻的心底悄然生根。活动特别强调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连接历史与未来中的桥梁作用,鼓励青少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讲述家乡动人的红色传奇。
建言新机,红色沃土涌动振兴春潮
宣讲团的目光,敏锐地投向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走访中,他们深入调研沂南县红色旅游开发现状、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程度以及“红色生态”产业融合的探索。结合铜梁等地“普通话,电商”的成功经验,团队向村镇干部提出务实建言,强化红色讲解员普通话培训,提升服务品质与感染力;开发蕴含抗战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沉浸式研学路线;善用新媒体矩阵,让沂蒙抗战故事飞入更广阔的网络云端。
烽火青春,星火印记照亮新征程 

滨医熠韶华宣讲团,在全民族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重走烽火沂蒙路。从孟良崮的巍峨丰碑到代庄村的幽深古巷,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陵园献上的鲜花是青春的致敬,老兵掌心的沟壑是历史的馈赠,详实的调研数据是交给时代的答卷。当镜头前响起“红医精神始于战火,成于坚守”的铿锵之声,当微团课的脚本写下“革命者披荆斩棘处,正是我辈砥砺行路时”的青春誓言,沂蒙山的星火,已然燃进年轻的心田。这支队伍,正将红色的基因密码转化为青春的生动话语,让壮阔史诗在指尖云端生生不息。短短3天,宣讲团累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录制主题微团课3部,形成调研报告及发展建议2份。活动纪实通过微信公众号、B站等平台传播,视频播放量逾3000次。他们不仅点燃了青年心中对抗战记忆的熊熊之火,更探索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肌理的可行路径,彰显了新时代医学院校学子“弘毅致远、红专并进”的使命担当,为沂蒙老区续写新时代“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壮丽篇章,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这束来自烽火岁月的青春之光,必将照亮老区振兴的新征程。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