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来自河海大学“彝苏绿韵·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特色旅游资源转化”实践团的法科学子,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与喜德县的乡村一线。他们带着在南京黄龙岘村学习的振兴经验,怀揣着炽热的青春理想,在这片刚刚挣脱绝对贫困枷锁、正奋力书写振兴新篇的土地上,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一、足迹——从历史回响到田野脉动 实践团的首站来到了凉山攻坚展览馆,馆内影像与实物展现了凉山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推进振兴的历程,绿色发展脉络贯穿其中,为团队实践打下认知基础。
带着这份历史的厚重感,团队旋即深入喜德县贺波洛乡的四甘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引领下,队员们叩开了六户村民的家门,与三十余位乡亲围坐畅谈,勾勒出村庄的现实图景:集中安置点取代了过去的散居,饮水安全、电力供应、网络覆盖、教育保障得到显著提升。村幼儿园的设立极大便利了儿童就学,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低保政策持续兜底。更令人欣慰的是,当地小学推行彝汉双语教学,在传承母语文化的同时筑牢国家通用语言根基。
当地空气清新、湿度与土壤条件得天独厚,本应是特色种植业的沃土。然而,缺乏专家实地勘察与科学评估,适合种植何种高附加值作物、采用何种先进耕作方式,仍笼罩在一片模糊之中。距离县城12公里的交通劣势,更如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着资源流通与旅游发展的可能。
在且拖乡,浙川东西部协作的规模化茶产业园成效显著。且拖乡采用玉米-茶叶间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茶叶及附加产品的生产销售,成为当地经济重要增长点,生动诠释着“先富带后富”的协作理念。
二、深析——振兴征途上的三重关隘 实践的深度,在于穿透表象,直抵核心。团队与专项扶贫干部深度对话,揭示出喜德乃至凉山振兴的核心困境:道路、水电、网络等“硬件”短板补齐后,“软件”瓶颈,即人的观念、能力、组织管理效能及市场对接机制,成为当前县域及村落发展的主要制约。这为团队将东部经验应用于凉山指明方向,需打破认知藩篱、强化主体能力、精准确定产业方向、激活本土青年力量。
三、亮色——文化瑰宝的觉醒与青年智慧的萌动 实践团踏访来到彝族漆器技艺传习所,采访彝族漆器记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吉伍亚且,考察当地文化传承与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现状。相较于无形的语言,漆器以其可触可感的材质、匠心独运的精美纹饰,正逐渐赢得外来游客的青睐,推动彝族文化走向市场。
彝苏绿韵,山海情深。河海大学彝苏绿韵实践团将总结见闻思考,结合东西部经验与一线体察,围绕破解“软件瓶颈”形成建议,融合东部先进理念经验与凉山资源文化,探索适合当地的振兴路径,为凉山发展注入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