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融入“海洋强国”战略,扎实推进“蓝色海湾”综合治理,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涤沙先锋”调研团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奔赴山东威海、青岛,福建福州及广东广州南沙区的重点沙滩,开展为期半月的实地调研,聚焦沙滩垃圾治理现状与智能清洁技术应用潜力。
调研团队采用“分区采样+时段监测+主体访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四地沙滩垃圾的分布特征:威海国际海水浴场以零碎垃圾为主,食品包装、烟头等多被沙子半掩埋,清洁工人需用夹子逐点清理,日均弯腰次数超千次;青岛第三海水浴场的垃圾随客流呈现明显时段波动,午后13至15时的冷饮包装垃圾较清晨增长3倍,傍晚亲子游客集中时段烟头密度达峰值;福州晓澳沙滩与冬季相比,夏季游客量激增导致垃圾总量翻倍,其中包装残余物占比40%,多堆积在游客休息区;广州南沙区沙滩的塑料垃圾占比超60%,35%因潮汐作用半埋于沙中,高温暴晒下部分塑料分解为微塑料,形成潜在生态风险。
访谈中,一线清洁人员的困扰具有共性:“游客前脚扔,我们后脚清,碎垃圾埋在沙子里,夹都夹不住”,人工清理陷入“反复清理却难彻底”的困境。不同群体对智能设备的期待则各有侧重:威海游客担心机器人在人群中作业的安全性,建议“避开高峰时段工作”;青岛本地居民希望设备能“筛出沙里的碎烟头”;福州渔民提到“渔网垃圾缠海藻,机器得能识别分拣”;广州志愿者则提议给机器人加装语音播报功能,“边清理边宣传环保”。
此次调研累计采集垃圾样本230余份,记录有效访谈68人次,形成四地差异化治理建议。团队发现,沙滩垃圾治理需兼顾“即时清理”与“源头减量”,而智能设备的介入需适配不同沙滩的地形特征与垃圾类型。“涤沙先锋”调研团表示,将基于调研成果优化智能清洁机器人的设计方案,推动“人机协同”治理模式落地,以技术创新助力海洋生态保护,用青春力量守护碧海银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