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总结

泥土的温度与振兴的“芯”光

发布时间:2025-08-22 关注:

来源: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青衿筑梦·赋能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

         当双脚第一次踏上河埠乡塔溪村的土地,我闻到了湿润的泥土气息与一股独特的清香,看到了田埂里随风起伏的绿浪与房前屋后晾晒的灯芯草,听到了当地人家长里短的交谈与对我们的热情。短短七天,我们以满腔的热忱为墨,多维丰富的实践活动为笔,书写上独属于我们的“三下乡”故事。
 
         我们架起相机,以光影为桥,试图定格时光。当镜头聚焦在那对白发老人身上,时光的痕迹给他们留下了些许皱纹,却又在他们相互打趣后相视一笑时被深情悄然掩盖。镜头捕捉到的,是他们紧握的、布满岁月印记却依然有力的双手,更是那穿越了半个世纪风雨、无声诉说着不离不弃的掌心温度。带着这份感动,我们走进一户户农家小院,布置背景、调整光线、逗乡亲们欢笑,用镜头留下他们最真诚朴实的笑容。几天后,我们将精心挑选、装裱好的照片,郑重地送回每一位农户手上,看到他们指尖摩挲着照片再次绽放出笑颜,一种更深的触动涌上心头:这些笑靥,正是乡亲们最简单的幸福表达,也是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希望。
 
         在塔溪村的村头巷尾,我们架起简易的义诊台,老人卷起衣袖伸来的手臂,皮肤带着风吹日晒的粗糙与微凉。血压计水银规律的跳动,听诊器传来沉稳有力的生命搏动,在听到血压落在正常范围时,我和乡亲们紧抿的嘴角松弛下来,扬起如释重负的笑意。或是在发现老人血压异常时,絮絮叨叨地说要怎样改变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收起义诊台,跟随村干部的脚步来到村民家中,在暑气渐浓的日子里,将一句句防溺水的叮咛,喇叭中循环播放的防溺水“六不”准则带到村民家。这些对老人儿童的关切,无不体现着无病无灾是我们所有人最朴素的愿望。
         深入田间,灯芯草的气息弥漫。当真切地踩上微湿润的田泥之中,蹲下、握草、挥镰、搬运,指尖被灯芯草边缘划出的细微红痕与腰背的酸胀如此真实。姨姨耐心示范,我们笨拙模仿,收完的土地上多出一个又一个深浅不一的脚印,我们泥泞中彼此搀扶,笑语与喘息交织。在调研时从当地人口中知道,这每一缕坚韧的草茎,都是塔溪村民世代赖以生存的“致富草”,也得知灯芯草产品滞销,价格一跌再跌,我们也想做些什么。在当地产业村长严爱根村长的支持下,从精心种植到体验手工编织灯芯草,再到我们尝试架起手机镜头,在直播中笨拙却真诚地为这些凝聚汗水的灯芯草产品宣传、吆喝。当屏幕上跳出零星的询问,让更多人了解到灯芯草的背后,有更深的领悟——乡土物产要焕发新生,要搭上时代传播的快车,拓宽宣传的通途。这株草的“芯”光,在创新的风潮中才能真正燎原。
         临别前夜,当“乡聚”村晚投影仪的灯光在晒草场亮起,我们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只有我们排练很多次的歌与舞蹈,和两颗正在靠近的心,掌声、笑声、喝彩声在星空下交织,为我们这么多天的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但充满不舍的句号。
          坐上驶离塔溪村的车回望,田埂上的绿浪,院中的灯芯草,相框中的笑靥,乡亲们的热情,深深地萦绕在心间。这七天的时间,我们真切地贴近了乡村振兴的脉络:存在于对乡亲的关切,对平安顺遂的愿望,为乡土产品点燃创新的“芯”火,更存在于乡亲们最朴实简单的幸福中。塔溪村的泥土与“芯”光,成为我们不能忘记的坐标。未来之路,我们在路上,塔溪村也永远在路上。

(文:“青衿筑梦·赋能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  吴怡/图:“青衿筑梦·赋能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 黄粤斌 蔡旭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总结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