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7月18日,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创意五寨·美润丰年”实践队深入山西省五寨县,开展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紧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一主线,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锚定追寻领袖足迹、创意赋能、产业活化、文化传承等领域,通过实地调研、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伟大变革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此次考察中,总书记在村口对乡亲们作出"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深情勉励,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宋家沟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指示精神,讲述了宋家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和特色产业培育实现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依靠国家政策引领,更要立足本土实际,将群众智慧转化为发展动能。实践队将以此为指导,在后续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实践队驻足观看总书记考察宋家沟照片,重温乡村振兴重要足迹

实践队追随领袖足迹参观宋家沟

实践队参访宋家沟村使馆

实践队走访宋家沟,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精神
二、汇聚创新动能,赋能乡村振兴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是我国最早发展甜糯玉米规模种植和加工的地方,素有“中国甜糯玉米之乡”称号。如何让五寨甜糯玉米的甘甜直抵人心?“创意五寨·美润丰年”实践队队员从土地汲取灵感,发挥设计专业优势,深入走访了益康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康宇田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现代化农产品种植示范企业和山西康宇田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五寨县晋乡丰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调研现有农产品包装情况。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观察、农户访谈等方式,系统梳理了从播种、田间管理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以打造符合五寨文化的“玉米精灵”生命图腾。

实践队参加五寨县校地合作座谈会

实践队参访五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小米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考察玉米种植情况
设计研讨会上,实践队员与当地农业部门、加工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了3套融合五寨当地特色艺术与农耕文化的全域视觉系统设计方案与3套文创设计方案。

五寨甜糯玉米视觉系统设计提案

实践队为五寨设计的3套文创产品


实践队与当地企业开展设计研讨座谈会
五寨县荷叶坪被誉为"华北亚高山草甸的生态明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凉爽气候构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
实践队员深入调研后,决定发挥学科优势,为这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瑰宝量身打造系列宣传作品。队员们运用专业所学新媒体技术,多角度记录草甸的晨昏变化;采访当地牧民和林业工作人员,挖掘人文故事。这种用青年视角发现乡土之美,以专业能力提升传播效能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实践队参观荷叶坪
三、激活产业动能・擎动县域经济
走进五寨周家村,当地驻村干部、毕业于山西大学的研究生徐晋超向实践队员们翻开一本泛黄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的农户需求分析、详实精准的产业数据对比跃然纸上。从农户需求到产业数据,字里行间都是扎根基层的印记。"那盏常在深夜亮起的台灯,让我们读懂了'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解。"队员们从这位朋辈榜样身上,不仅看到了产业振兴的精准路径,更立下了服务县域经济的青春志向。

实践队走访五寨县周家村
为助力五寨产业转型升级,实践队走访了牛氏博文醋业,聆听牛氏传统食醋业第四代传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程姣的奋斗故事,探索传统酿醋工艺与现代品牌的融合路径。

实践队深入制醋厂内了解制醋流程

实践队员品尝牛氏博文醋厂手工醋

实践队参观牛氏博文醋厂了解非遗记忆
随后,队员们调研中医药基地,挖掘传统智慧与健康产业的结合点;走进五寨职业中学,开展红色精神与工匠精神宣讲,激励青年学子投身家乡建设。“从老手艺到新场景,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可能。”队员们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实践队走访红色宣传基地

实践队参观中医药文化宣讲基地
四、赓续文化根脉,焕新时代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践过程中,青年学子不仅用智慧“点化”乡土资源,更在与在地人物的深度互动中汲取力量,播撒文化新火种。
实践队以多元形式激活乡村文化活力:队员们发挥设计专业特色为富康村绘制了多幅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墙绘作品,共计60余平方米。墙绘不仅美化当地乡村景观,也成为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

实践队成员绘制墙绘

实践队成员绘制“乡村振兴”主题墙绘

实践队成员与墙绘成品合影
"根雕这件事,我做了一辈子。"非遗传承人沈彦军平静的话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代设计承载的不仅是天马行空的创意,更是要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脉搏中重获新生。在五寨,队员们尝试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非遗的叙事方式——通过开发"非遗+美育"的系列体验课程,搭建数字化展示平台,让古老技艺与年轻群体展开跨时空对话。

实践队探访沈彦军根雕艺术工作室
实践队充分发挥"创意驱动、数字赋能"的专业特色,联动当地开展4节美育课堂,课堂内容涵盖五寨特色非遗体验、红色文化、玉米环保材料新生与创意创想等主题。村里的孩子们用五彩布片拼贴创作的《五寨四季图》、用面塑技艺捏出的红军场景以及玉米芯的创新再造等。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童真与希望,更将作为一份特别的“情感信物”,跨越山海,讲述厦大与五寨的故事与温度。

二十四节气布艺拼贴美育课堂

实践队成员与五寨儿童共同体验“面塑”非遗


“创意树·美育课堂”结业仪式
结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创意五寨·美润丰年”实践队队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产品打造品牌形象,用墙绘装点美丽乡村,以美育滋润童心,通过镜头记录振兴故事。在五寨这片热土上,青年学子们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诠释新着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