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的金银山社区,一栋栋崭新的安置楼房取代了昔日的深山旧居,一万三千余名来自大山深处的困难群众在这里安家落户,如何让安置点的居民们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融得进”,正是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深层次课题。一年来,中央统战部选调生陈镜宇联合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助力黔行”师生社会实践团队,从教育搭桥、爱心关怀、文化赋能几方面帮助搬迁群众们在新家园里不仅“身安”,更“心安”。
用支教帮助孩子们成长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但易地搬迁家庭的家长们往往因奔波生计难以顾及孩子们的教育。“大哥哥,我在暑假也想多读书,但妈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让我去陪她卖菜。”金银山社区里孩子们在假期没人陪、辅导难、学习渠道少是陈镜宇和“助力黔行”团队想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于是,“星光支教课堂”开班了——孩子们第一次了解到编程的原理,第一次在彝绣课上绣出妈妈衣服上的八角纹……一种新的自信正在萌发于金银山社区孩子们的心中。
助力黔行团队志愿者开展授课
用行动温暖居民们的内心作为赫章县体量最大的易地搬迁社区,万余名居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样困难,在街道领导干部们的支持下,陈镜宇与山大“助力黔行”团队拉起“暖居小分队”,结合支教时与孩子们的谈心谈话,尽力地为帮助社区居民们贡献力量——雨婷爸爸还没找到工作目前家里生活有些拮据,小曾偏科严重,宇鑫家里没人给放学的他和弟弟做晚饭……汇总成“急难清单”后,一方面提供给街道干部们,另一方面山大“助力黔行”团队对症下药,为偏科学生“开小灶”、联合社区社工开办“爱心厨房”……这些看似细碎的关怀让居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新家园有人惦记”的温暖,让新家园的日子有了温度。
用非遗焕发老年人生活光彩社区里经常有老年人抱怨:“以前在山上生活还可以喂喂鸡、养养猪,现在虽然住上了楼房,但啥也不让干了,自己真是老了,‘毫无用处’。”在街道领导干部的建议下,陈镜宇和山大“助力黔行”团队深化“老年彝绣文创”项目,多次走访调研松德英、杨晓燕等多位彝绣技艺传承人和赫章当地彝绣文化,联合此山文创工作室,设计开发了10余款文创作品:绣着太阳纹的帆布包、刻有八角纹的小镜子、印上羊角纹的证件卡套……,今年4月到8月,这些承载着彝族文化和老年人手工技艺的文创产品,已经创造了900件的销量、4300余元的净收入,社区的老人们通过刺绣再次享受到参加劳动获得报酬的价值认同感。
乡村振兴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实践;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更是用真心换真情的过程。只要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建好易地搬迁居民们幸福生活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