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东南沿海,福建惠安地区孕育出了独特而迷人的惠女服饰文化。这一文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惠安女性的智慧、坚韧与对生活的热爱。然而,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前行,惠女服饰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的接力棒沉甸甸地落在了新一代的肩头。华侨大学文学院“衫语寻踪,惠女芳华”惠女服饰文化活态传承实践团挺身而出,以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为惠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实地调研,挖掘服饰内涵 实践团奔赴惠安县小岞镇,这里是惠女服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团队先后走访了李开白女士的惠女服饰制作工作室、小岞美术馆的惠女服饰文化体验馆以及李丽英女士的海娘子惠女服饰工作室。在李开白女士的工作室中,实践团成员与李开白女士谈及“牡蛎里”品牌,一方面了解到“牡蛎里”现代设计理念和改进工艺的引入,一方面学习体悟李开白女士不失传统精髓改革的大胆精神。紧接着到小岞美术馆的惠女服饰文化体验馆,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资料让实践团成员们对惠女服饰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古代闽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起源,到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样式的演变,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惠女服饰的兴衰荣辱。而在李丽英女士的海娘子惠女服饰工作室里,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惠女服饰的制作过程。从一针一线的缝补,到色彩搭配的精心考量,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亲身实地经历,实践团成员们结识了许多年轻的惠女服饰传承者。这些年轻一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惠安女性的身份传奇,也让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惠女服饰传承的希望。
科普课堂,播撒文化种子 实践团深知,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为此,他们与丰泽幼儿园、西福幼儿园、灯洲社区、华大社区、惠安县博物馆等多方机构达成合作,将惠女服饰文化带进课堂和社区。在丰泽幼儿园的科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开场,向孩子们介绍惠女服饰的各个部件。孩子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被色彩斑斓的花头巾、造型独特的黄斗笠所吸引。成员们还准备了互动节目,让孩子们亲手画出心目中的惠女形象。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惠女服饰的外在美,更感受到了其背后所承载的惠安地区的地域风俗和勤劳勇敢的惠女精神。
前来听讲的大部分孩子和家长表示,以前只是对惠女服饰有所耳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为他们引入了惠安女历史文化的大门,对这一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多元宣传,打造传承矩阵 为了让惠女服饰从展柜和历史尘埃中走出,重新闪耀出熠熠光芒,实践团积极搭建多元宣传矩阵。在网络平台运营方面,他们创建了专门的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惠女服饰的图片、视频和文章,介绍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团队的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许多人纷纷留言表示对惠女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团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了一系列有趣的短视频,如惠女服饰制作过程的快闪视频、惠女服饰搭配挑战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惠女服饰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独特的服饰文化。
在宣传手册制作方面,实践团整合梳理多次田野调查、访谈专业人士、文献整理研究的资料,制作出了惠女服饰的速览手册。手册中详细介绍了惠女服饰的各个部件,如竹编尖顶的黄斗笠、防风美化的花头巾、节日专用的缀做衫、彩礼意义的银腰链、盛装物品的插么、劳动便利的黑绸裤等,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这本手册不仅是一本宣传资料,更是一本了解惠女服饰文化的工具书,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此外,实践团还致力于文创产品设计、微电影演映、剧本杀孵化等工作。他们设计的文创产品,如印有惠女服饰图案的钥匙扣、书签、笔记本等,既具有实用性,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深受消费者喜爱。微电影以惠女服饰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展现了惠女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魅力以及传承人的坚守与传承。剧本杀则将惠女服饰文化融入到剧情中,让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惠女服饰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多元丰富的宣传方式,实践团成功地让惠女服饰文化破圈传播,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此次实践之行,华侨大学文学院“衫语寻踪,惠女芳华”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化土地,用热忱激活传统生命力。从田间地头的细致调研到课堂社区的生动科普,从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到宣传矩阵的多元搭建,每一步都承载着对惠女服饰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静止的陈列,而是流动的生活。当看到孩子们戴上黄斗笠、系上花头巾时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当听到非遗传承人讲述服饰背后代代相传的故事时的动容,更坚定了大家让惠女服饰“活”在当下的信念。未来,实践团将和大家继续努力,为惠女服饰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