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红色记忆中的觉醒与抗争
2025年7月18日,长安大学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来参观学习。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就像翻开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热血与牺牲、理想与抗争。
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震撼人心的“石破天惊”雕塑。一只强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紧扣住汉阳造步枪的扳机,仿佛要冲破旧世界的黑暗,唤醒沉睡的大地。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南昌起义精神的象征——无畏、果敢、坚毅,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的决心。
新馆的陈列大楼是历史的宝库,沿着参观路线前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27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夏天。
“危难中奋起”展厅,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诉说着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华大地,共产党人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艰难处境。但先辈们并未屈服,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绝境中寻找希望,为革命的火种寻找新的土壤。
来到“伟大的决策”展厅,能看到起义决策背后的故事。当时,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革命先辈,在艰难险阻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为了理想不惜付出一切。
“打响第一枪”展厅还原了起义的激烈场景。枪炮声、喊杀声似乎在耳边回响,起义军们手持简陋的武器,向敌人发起冲锋。他们的身影虽然单薄,但意志坚如磐石,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的忠诚。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的历程同样艰苦卓绝。起义军在南下途中遭遇重重困难,但他们没有退缩,反而在挫折中不断成长,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这一段历史,让我明白,革命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坚持与奋斗,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旧馆的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层大楼,原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包租下这里,将其作为起义的指挥中心。走进旧址,仿佛能看到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这里日夜操劳、指挥作战的身影。室内的陈列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年轻的烈士们。他们和我们一样,曾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怀揣着梦想与追求。但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毅然投身革命,用热血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青春不仅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出纪念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南昌八一起义的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让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流淌,让八一精神在奋斗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