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协同的战略部署,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同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校地双方在人才共育、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7月14日9:30,阿坝师范学院、温州理工学院与越西县中所镇人民政府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越西县中所镇人民政府会议室隆重举行。
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团委副书记黄敏;越西县中所镇镇长唐开清、副镇长蒋开斌、主任蒋文英;陶家营村组织委员文元海出席授牌仪式。阿坝师范学院“文昌薪火,彝路同行”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参加仪式。本次仪式由钟金晶、胡启春同学共同主持。
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启。阿坝师范学院“文昌薪火,彝路同行”志愿服务队队长张雨钊作为学生代表,向中所镇提供此次实践平台的各位领导表达感谢,并分享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收获与心得。她提到,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始终以中所镇少年儿童成长需求为核心服务导向,牢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根本主线,通过构建“理论宣讲+特色课堂+实地调研”的认知培育体系、“作业辅导+户外研学”的实践赋能路径、“基地参访”的文化浸润场景,形成了多维联动、层层递进的实践模式,最终取得了扎实可感的实际成效。
张雨钊指出,在这段扎根基层的实践经历中,队员们深切感悟到,民族团结并非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在与当地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大家真切领会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也更加坚定了“用爱心浇灌梦想、用教育传承文化”的初心。张雨钊表示,未来实践队成员将带着这份独特的感动与思考,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持续深耕,用更过硬的本领回馈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让“彝路同行”的珍贵记忆常存心中,让文昌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绽放。
实践指导老师黄敏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她首先向中所镇领导班子给予的全方位支持致以诚挚谢意,随后围绕“成长”与“传承”两大核心维度展开总结。她谈到,中所镇孩子们绽放的笑脸与精心创作的作品,生动记录了实践队成员与孩子们在互动中的双向成长——实践队员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具体行动,这种“知行合一”的能力跃升,正是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核心体现,也让教育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鲜活诠释。黄敏强调,文昌文化作为越西县浸润人心的精神瑰宝,不仅深深镌刻在当地的文化基因中,更成为滋养各族群众心灵的精神源泉。服务队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承载文昌文化的漆器、书写“清风徐来诵文昌”的毛笔作品、创作以奎星点斗为主题的剪纸,这种“文化内核+实践载体”的创新融合模式,既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时代生机,也让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深化了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中所镇镇长唐开清在总结发言中,对实践队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对其扎根基层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强调,越西县中所镇作为文昌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精神财富,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实践队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少年儿童带来了知识的启蒙,更以创新形式打开了思维革新的窗口、拓宽了成长视野的边界。队员们用专业学识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以青春活力激活民族文化传承的脉络,这正是校地协同践行文化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动能。他表示,中所镇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进一步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推动校地合作从“资源对接”向“人才共育、文化共兴、发展共赢”的深度融合升级,共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新篇。
仪式上,阿坝师范学院、温州理工学院与越西县中所镇人民政府举行庄重的授牌仪式。越西县中所镇人民政府赠予志愿服务队两本《中所镇志》作为纪念,这本承载着当地历史记忆与文化密码的典籍,既是对实践队的珍贵馈赠,更是校地文化共鸣、情感相连的见证。随后,实践队队员配合越西县中所镇人民政府进行宣传片拍摄,用镜头记录校地合作的温暖瞬间。
此次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校地双方响应国家教育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举措,更是新时代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地方激活发展动能的深度探索。从短期看,它搭建了“高校人才服务地方需求”的实践桥梁,让青年学子在基层沃土中锤炼本领,让地方发展获得智力支持;从长远看,它构建了“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文昌文化的活态传承,将民族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象化载体。未来,三方将以实践基地为纽带,持续深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高校的“人才链”对接地方的“需求链”,让传统文化的“根脉”滋养发展的“新枝”,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持续力量。
撰文:罗太婧
图片:邱伍萨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