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大棚焕彩兴合兴,转型新农筑繁荣

时间:2025-07-25 关注:
  七月的阳光炽热而明亮,照耀着广袤的乡村大地。2025年7月19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社会实践团奔赴重庆市永川区五间镇合兴村,深入“筑牢中国饭碗”蔬菜大棚基地——永川区卓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产业调研。从错落有致的蔬菜大棚到忙碌的田间地头,从工业老板转型新农人的创业传奇,到“小蔬菜”联通大市场的产业版图,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土地,用洞察记录变革,在泥土与汗水交织的田野间,探寻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样本。
  
  从工业到农业,新农人的“田野突围”
  
  在合兴村连片的蔬菜大棚旁,实践团成员初见谢远华——这位从工业领域跨界而来的新农人。他身着朴素的工作服,手掌带着劳作的粗糙,言谈间却透着对农业的热忱与执着。谁能想到,眼前这位深耕农田的“庄稼汉”,曾在工业浪潮中摸爬滚打。
  
  “以前在工业圈子里打转,和机器、订单打交道,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扎根土地。”谢远华向实践团成员缓缓道来转型历程。多年前,谢远华经营着工业企业,虽在商海站稳脚跟,却始终心系家乡。当看到合兴村大片土地闲置,乡村发展缺少产业支撑,他陷入沉思:“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农业是根基,家乡的土地不该被辜负。”
  
  2018年,谢远华做出大胆决定——关停经营多年的工业企业,带着全部积蓄与满腔热忱回归合兴村,流转5000余亩土地,投身蔬菜种植产业。这一步,看似毅然决然,实则满是挑战。“工业讲求标准化流程,农业却要看天吃饭,病虫害、气候突变,每一项都是‘拦路虎’。”谢远华回忆,起初种植的蔬菜因技术不足、经验匮乏,遭遇病虫害肆虐,损失惨重。
  
  但他并未气馁。为了攻克难题,谢远华踏上“求学之路”,奔赴山东寿光、四川彭州等农业发达地区取经,聘请农业专家常驻指导,引入智能温控、滴灌系统、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如今,走进卓诺生态农业的蔬菜大棚,智能设备实时调控温度、湿度,水肥精准输送至每株作物,曾经靠天吃饭的农田,蜕变成科技赋能的“智慧菜园”。
  
  “现在,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管理大棚,一个人能轻松照料上百亩蔬菜。”谢远华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智能管理系统,屏幕上,各项数据跳动,背后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田的深度融合。
  
  从“菜园子”到“菜篮子”,产业链的“乘法效应”
  
  在蔬菜分拣车间,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小蔬菜”的“华丽蜕变”。刚采摘的花菜、西红柿、羊肚菌等蔬菜,经分拣、包装、冷链处理,即将发往永川、重庆中心城区乃至四川等地的市场。“我们构建了‘种植—分拣—冷链—销售’全产业链,让蔬菜从‘田间’直抵‘舌尖’。”谢远华介绍,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实现年产值4000余万元。
  
  产业链的搭建,始于谢远华对传统农业痛点的洞察。“过去,菜农辛苦种菜,却常因渠道有限、议价能力弱,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为打破困局,他主动对接市场,与永川及重庆中心城区的商超、农贸市场建立长期合作,打通稳定销售渠道。同时,布局冷链物流,让新鲜蔬菜能“跑”得更远。
  
  从“一人干”到“众人富”,乡村振兴的“合兴实践”
  
  “在基地打工,每月能挣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王大姐,向实践团成员算起“幸福账”。像王大姐这样,在卓诺生态农业基地长期务工的村民,有200余人,其中脱贫户30余户,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合兴村曾是典型的农业薄弱村,年轻劳动力外流,土地零散闲置。谢远华的农业项目落地后,不仅盘活土地,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人才链”。“我们给村民提供培训,从种植技术到分拣包装,让大家掌握新技能。”谢远华说,不少外出务工者听闻家乡产业兴起,纷纷返乡,投身蔬菜种植与产业链工作。
  
  “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在合兴村生根发芽。卓诺生态农业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持,统一收购、销售农产品,带动100余户村民发展蔬菜种植。村民李大哥流转10亩土地种西红柿,“去年纯利润8万多,跟着谢老板干,心里踏实!”
  
  产业发展的红利,还反哺乡村建设。谢远华与村集体合作,每年拿出部分利润用于道路修缮、灌溉设施升级。“去年投入20万元,把村里的产业路拓宽、硬化,现在货车能直接开到大棚门口,运输成本降了,效率提了!”合兴村党支部书记感慨,产业兴则乡村兴,如今的合兴村,产业旺、村民富、乡村美,正大步迈向振兴之路。
  
  从“观察者”到“参与者”,实践团的“振兴思考”
  
  调研中,实践团成员穿梭于大棚与车间,与谢远华、村民们深入交流,笔记本上记满数据与故事,镜头里留存着产业发展的鲜活场景。
  
  “从工业到农业的转型,是勇气,更是担当。谢叔叔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需要‘敢跨界、肯实干’的探路者。”实践团成员、日语专业学生杨艺平感慨,谢远华的故事,打破了大家对农业“落后、辛苦”的刻板印象,“原来农业可以很‘潮’,科技都能成为乡村产业的‘助推器’”。
  
  朝鲜语专业的学生谭欢,关注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合兴村的蔬菜能卖向多地,关键在打通‘产供销’。这启示我们,乡村产业要发展,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品牌化、市场化之路很关键。”他表示,未来想利用所学帮助合兴村蔬菜打造品牌、拓展海外渠道,让“合兴味道”飘香更远。
  
  实践团指导老师厉昌晓强调,此次调研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触摸乡村,“希望同学们把调研收获转化为行动,用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无论是科技赋能、产业创新,还是人才回流,乡村都需要年轻力量的注入”。
  
  夕阳西沉,余晖洒在合兴村的蔬菜大棚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的画卷。从工业老板到新农人,从闲置土地到“智慧菜园”,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合兴村的实践,是重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而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实践团的调研脚步不停,我们将带着“合兴经验”与青春思考,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让更多人看见田野里的无限可能,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杨艺平 来源: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