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满高塘岛校园时,2025年7月16日的暑期假日课堂已准备就绪。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成员满怀热情到校,开启活动第三日行程。扎染课堂、海岛探秘、低碳科普等环节依次展开,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发掘自身潜能,培养节能环保意识,让暑期生活浸润着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的成长力量。
童心绘彩,染韵淌过时光
课堂上的抢答声此起彼伏:“这是松绿!”“还有玉白!”一场别开生面的颜色记忆游戏,就这样开启了当天的课程。孩子们瞬间投入,在欢笑中记下了这些源自自然的古朴色彩。
游戏结束,老师顺势引出主题,指着古画中古人的服饰讲解:“这些温润雅致的色调,大多来自大自然的草木花叶,这就是‘草木染’的奥秘。”当提及草木染与扎染结合可制成衣服、包包等工艺品时,孩子们更是满眼期待。与此同时,姚老师补充道:“古人还用海边贝壳提炼色彩呢!”她笑言“生物染”需大量贝壳,其特殊气味让古人“又爱又怕”,逗得同学们大笑。
最热闹的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孩子们在白纸上画下裙子、外套的轮廓,五彩画笔游走,海浪纹、花草图案跃然纸上,创意十足。展示作品时,孩子们举着画纸兴奋分享,课堂里充满了欢乐与创意。
踏浪寻岛趣,探秘遇热爱
第二节课上,一群小小海洋探险家正式启程,向着六座神秘岛屿进发,探寻兴趣背后的奥秘。“真正的兴趣,得满足稳定投入、持续关注、主动参与这几点。” 老师结合生活实例阐释兴趣的内涵。随后的“打包兴趣”环节,孩子们踊跃分享:“我爱打羽毛球”“我喜欢做手工”,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认真。
“你画我猜”游戏里,小画家们在黑板上挥洒创意,围观同学抢答不断,现场气氛火爆;“表情密码”环节,小组同学用抽到的表情努力说服他人,趣味互动暗藏沟通智慧。分享时刻,“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舞蹈家”等梦想接连响起,在兴趣的浇灌下,这些小小梦想正慢慢生长。
低“碳”路上,绿色“童”行
当“碳碳号”列车在午后科普课上启动,同学们的低碳探索之旅正式开启。徐老师从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冰川融化的冲击性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碳排放的影响。随后展开的“碳”索者行动中,从空调调至 26℃更节能,到食堂践行“光盘”减少浪费,实用的减碳技巧被一一拆解。家庭“碳索者”活动里,孩子们动手改造纸袋,“我的纸袋能当书架!”一名学生举着作品展示,让“循环利用” 的理念有了具象载体。
趣味游戏环节,抢答声接连不断,大家在互动中巩固低碳知识。最后,孩子们在“承诺树”写下“随手关灯”“双面用纸”等承诺,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日常习惯,让低碳意识深植于心。整堂课生动有趣,为孩子们播下绿色生活的种子。
巧思凝扎染,创意藏匠心
当象山非遗草木染的影像在课堂上流转,一堂融合传统与创意的扎染课正式开启。老师通过知识问答环节,细致阐释扎染文化,解析蓝草染色技艺中蕴含的古老智慧与自然馈赠。实践时刻到来,同学们化身创作者:叠、卷、扎,白色布料在手中塑出万千姿态;浸入染料轻搅,待拆开棉线,蓝白交织的图案便如魔术般显现,素布焕彩的瞬间,教室里满是惊喜。
这不仅是手工创作,更是对扎染的再认识:从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匠艺传承,到染品肌理间显现的自然印记,同学们在分享时谈及“扎得越紧颜色越浅”的发现,让寻常布料成为串联传统、自然与创意的纽带。
尾声:扎染留印记,少年踏新程
转眼,第三日课程落幕。从晨光扎染初识到暮色低碳承诺,孩子们的指尖创意、探索热忱与环保初心,已成为成长印记。实践成员将持续深耕课堂,以多样活动让非遗传承与教育温暖在此闪耀,续写更多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