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巴渝大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助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13日东方语学院“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实践团奔赴重庆市永川区五间镇,以走访调研、艺术交流、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探访百年堂鼓制作工坊,深度解码永川非遗名片——五间堂鼓的百年传承密码与活力新生路径。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和非遗师傅合影 摄 杨艺平)
在五间镇,实践团有幸拜访到五间堂鼓非遗传承人祝明建,聆听这门古老非遗乐器背后的故事。祝明建与五间堂鼓的缘分,从童年便已开启。10岁起,他就常围在父亲身边,看父亲专注制鼓的身影,那些木屑纷飞、工具敲击的声响,成了他童年独特的记忆。因体力与技术的限制,直至十五六岁,他才逐步独立上手制作堂鼓,在岁月打磨中,接过家族传承的接力棒。
在祝明建的工坊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他如今使用的部分工具,竟传承自爷爷辈,已有110多年历史。那泛黄发黑的木头基座,虽被虫子蛀满孔洞,却依旧坚硬敦实,静静散发着时光沉淀的厚重气息。“这鼓看着小,拿起来可有10几斤重,制鼓工艺程序复杂,完全学会得耗上几年。”祝明建笑着介绍,话语里满是对堂鼓的熟稔与热爱。
(图为非遗师傅制鼓工具 摄 杨艺平)
制鼓之路,从收集原材料开始就满是挑战。制作品相上佳的堂鼓,需用上等柏木,还要至少2年以上的牛皮。柏木买回来,得存放晾晒一两年,让木材充分“服帖”;封鼓的牛皮,也得花1-2个月晾干水分,如此,制作出的鼓敲打出的声音才清脆悦耳,余韵悠长。待原材料齐备,制鼓工序正式开启。先将柏木切成条状木块,依据模型大小画墨线、切割成弧形木板。木板切割好,严格按尺寸拼合,在鼓口处加上楠竹内衬、涂胶水,再用工具打磨抛光,去掉多余部分,箍上竹篾条,最后封上切割好的牛皮,一只堂鼓才算大功告成。每一步,祝明建都做得极为细致,像是在完成一场与历史、与文化的庄重对话。
(图为非遗师傅制鼓所用牛皮 摄 杨艺平)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和非遗师傅交谈 摄 杨艺平)
实践团成员们围在一旁,认真观察、不时请教,亲身感受着五间堂鼓制作工艺的繁琐与精妙。从祝明建布满老茧却灵活依旧的双手上,从那些传承百年仍在服役的工具里,从一张牛皮、一块柏木的蜕变过程中,大家触摸到了五间堂鼓的传承温度,也更深刻理解了非遗背后,匠人世代坚守的意义。
当祝明建拿起鼓槌,属于五间堂鼓的精彩,才刚刚掀起高潮。他双手舞动鼓槌,利落敲击堂鼓,刹那间,铿锵激越的鼓声如惊雷炸响,气势如虹地在工坊里震荡,裹挟着巴渝大地的豪迈与炽热,直直钻进每个人耳朵。这鼓声,是岁月沉淀的呐喊,是非遗传承的脉动,瞬间点燃现场,引得阵阵喝彩,让实践团成员们真切见识到,五间堂鼓在传承人手底,绽放出的独特艺术魅力。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观看学习非遗师傅击鼓 摄 杨艺平)
被鼓声点燃热情的实践团成员,纷纷主动请缨,想跟着祝明建学习打鼓。祝明建笑着点头,耐心教学:从握槌的姿势,到敲击的力度、节奏,一一拆解示范。成员们起初略显笨拙,鼓槌在手中不听使唤,敲击出的声音零散、生硬。但在祝明建手把手指导下,大家慢慢找到感觉——有的成员抓住了“重槌起势,轻槌收韵”的诀窍,敲出的鼓点开始有了韵律;有的成员领悟到节奏变化,让鼓声有了“轻重缓急”的层次。
(图为实践团指导和非遗师傅合照 摄 杨艺平)
此次五间镇之行,实践团不仅解码了五间堂鼓的制作密码,更在与祝明建的交流中,聆听了非遗传承的动人故事。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发挥力量,通过记录传承故事、推广制作工艺,让五间堂鼓这一承载巴渝文化记忆的非遗名片,在新时代浪潮中,敲响更响亮、更动人的文化强音,让百年匠心之魂,持续滋养民族文化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