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当诗与星在童心交汇——“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苏州昆山晨曦社区实践中的文化传承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15 关注:

来源:“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初遇的慌张:志愿者的临场觉醒
8月11日清晨的晨曦社区活动室,阳光斜斜切过“道德讲堂”的标牌,课程本计划以“你们知道哪些月亮诗”开启。可面对二十双懵懂的眼睛,预设的教学方案像被戳破的气球般迅速瘪下去,空气里只剩些许尴尬的安静。
情急之下,志愿者从教具袋里翻出提前准备的月亮贴纸,将贴纸一一摆放在桌上,用动作示意:能说出贴纸上诗句的孩子,可将贴纸贴在衣服上作为奖励。很快,有孩子眼睛亮起来,试探着走到桌前,盯着贴纸上的“明月”图案,小声念出“举头望明月”。当志愿者把贴纸贴在他胸前时,其他孩子纷纷围过来,有的凑着看贴纸,有的努力回忆学过的诗句,原本沉寂的课堂瞬间热闹起来。这个瞬间让志愿者们突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箭,而是需要跟着童心调整轨迹的星轨。
 
诗里的追问:跨越千年的对话
课堂推进到《古朗月行》,志愿者带着平仄韵律念出“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话音刚落,一个孩子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小手举得高高的,眼神里满是疑惑,想问清楚诗里的兔子为何要捣药又要给谁吃。这个问题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让原本跟着念诗的孩子们都安静下来,纷纷转头看向志愿者,等着听答案。
志愿者们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打开设备,播放了嫦娥五号登月的视频。当画面里月球车缓缓驶过月面,扬起细小的月尘,清晰的环形山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突然有个孩子指着屏幕喊:“这里没有兔子!李白不知道月亮上没有兔子!”这句直白的童言让志愿者们心头一震——原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让孩子机械背诵标准答案,而是要保护他们像古人写下诗句时那样,对世界充满好奇、敢于追问的勇气。
随后的分组讨论环节,孩子们围绕着“月亮像什么”展开辩论。一拨孩子坚持“月亮是圆饼”,因为每到中秋,家里都会蒸圆圆的月饼,月亮的形状和月饼一模一样;另一拨则认为“月亮是镜子”,不然李白怎么能在月亮里看到自己的样子,写出“举杯邀明月”的诗句。他们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急得涨红了脸,有的手舞足蹈地比划,那些认真的模样,比墙上“道德讲堂”的标语更生动地诠释着什么是“传承”。
实验台的哲思:科学与诗意的共生
为了调节课堂节奏,志愿者提前准备了静电实验:用气球在羊毛毯上反复摩擦后,去靠近桌上的纸花。当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时,原本平铺的纸花突然像被吸引般,纷纷粘在气球表面,孩子们有的凑到实验台边,伸着脖子仔细看,有的甚至想伸手摸一摸气球和纸花。
实验结束后,一个孩子突然指着窗外的月亮问:“气球吸纸花是科学,那月亮为什么会跟着人走?也是科学吗?”这个问题让志愿者们陷入沉思——备课时,他们特意把“古诗赏析”和“科学实验”分成两个独立模块,可在孩子眼里,古诗里的月亮与实验里的科学,都是用来解释世界的“密码”,没有明确的界限。
就像《古朗月行》里,李白既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写下浪漫的想象,也用“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表达对月亮的探究——古人的诗意与今人的理性,本就是同根而生的智慧。后来看着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纸上画月亮时,把环形山画成了装着仙药的罐子,罐口还画着小小的兔子,志愿者们突然懂得: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让千年的月光,照进当下的童心,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传统与现实连在一起。
离别的馈赠:被重塑的教育观
课程接近尾声时,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作品递给志愿者:有的画了月亮和古诗,有的画了月球车和嫦娥,还有个孩子的画格外特别——纸上一边是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一边是举着酒杯的古人,两人中间摆着一个装着“仙药”的罐子,显然是想让神话里的人物与现实中的宇航员“相遇”。这幅画后来被贴在团队的实践日志首页,旁边是志愿者写下的实践感悟:“当孩子让神话与现实握手时,我们看到了传承最鲜活的模样。”穿着粉色裙子的小女孩的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对孩子非常有帮助,孩子现在更加热爱古诗了,每天都要背一首!”这些片段像散落在实践里的星子,最终拼成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好的教育从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每个孩子心里长成属于自己的星辰。(通讯员 景怀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