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民族团结共绘菱塘新篇—— 南邮、扬大学子高邮菱塘回族乡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08-15 关注:

来源: 华文韬、黄杰

  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 月 4 日至 10 日,南京邮电大学“菱韵邮我”实践团深入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开展了一场集调研、宣讲、助农、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架起民族交融之桥,为基层发展注入新活力。

循迹乡土:从史料印记到治理智

  实践团首站对接共青团菱塘回族乡委员会,随后走进当地文化宫。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块块荣誉牌匾,串联起菱塘从农耕岁月到产业兴乡的变迁轨迹,生动展现了当地农工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全貌。乡志办工作人员特意送上的乡志,以详实的史料记载了菱塘的历史沿革、民族风情与发展成就,成为团队触摸乡土脉搏的重要载体。

  在多民族聚居的清真村,实践团与村干部茆书记、林书记深入交流。书记们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述村庄变迁:“过去回汉群众因交流隔阂,甚至存在不通婚导致的近亲结婚问题,如今普通话成了‘连心桥’,矛盾少了,大家劲往一处使。” 党群服务中心内,保留着老式厢房架构的 “议事堂” 格外醒目,这里是各族村民共商村务的场所,“有事好商量” 的治理智慧,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沟通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薪火相传:从红色故事到少年理想

  菱塘文化宫的红色课堂上,实践团为孩子们展开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宣讲员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细数时代楷模的奉献故事:“袁隆平爷爷一辈子和稻田打交道,让千万人不再挨饿。” 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随后,一曲《有我》在堂内响起,稚嫩的歌声里满是 “少年强则国强” 的坚定。当被问及理想时,“想当老师”“想当医生”“想当警察” 的童声此起彼伏,责任与信念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文化织网:从非遗技艺到民族共情

  在菱塘回民实验小学,实践团以非遗为媒,开展剪纸与香囊制作教学。教授香囊技艺时,队员们巧妙融入民族交往史:“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中草药种子,不仅治病救人,更成了汉藏文化交融的纽带。” 孩子们在传阅剪纸样品与草药标本的过程中,既感受着传统技艺的魅力,也在历史故事中加深了对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理解。

赋能产业:从田间地头到云端市场

  实践团走进王鲜记生态园区,探寻当地支柱产业密码。据悉,高邮螃蟹养殖始于北宋,如今 “大闸蟹”“六月黄” 等十余个品种已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名片”。队员们当即化身 “助农主播”,通过直播向网友推介大闸蟹、菱塘风鹅、阳春面等特产,直播间热度攀升,订单持续增长。直播之余,团队还为养殖人员开展普通话辅导,从发音矫正到简单对话,助力突破语言壁垒,拓宽销售渠道。

  在当地盐水鹅作坊,面对厨师师傅的方言讲解,实践团在热心村民翻译的帮助下,不仅学到了卤制秘方与制作技巧,更借机推广普通话,让语言畅通成为产业发展的隐形助力。

步履不停:从实践总结到长效服务

  实践尾声,团队召开工作汇总会,部署调研报告撰写、宣传视频制作、文创产品设计等后续工作。据介绍,“菱韵邮我” 实践团将持续聚焦 “乡村振兴 民族团结” 主题,深化团队建设,开展系列志愿服务,让青春足迹遍布城乡交融的每一个角落,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持续生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