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5 关注:
来源:商学院“星火青春”志愿服务队
2025年8月6日,商学院“星火青春”志愿服务队深入各个社区与乡村,开展以“青春赋能垃圾分类,共筑绿色宜居家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知识普及、实操示范、环境优化等行动,推动垃圾分类理念融入日常,助力打造整洁、环保的生活环境。
实践首站,团队在社区广场搭建起垃圾分类宣传角。“大家看,这些展板上的内容告诉我们,垃圾分类能减少占地、降低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团队成员指着“垃圾分类 文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益处”等宣传纸,用亲切的社区方言讲解。为让知识更生动,团队编排情景短剧,模拟居民日常扔垃圾场景,对错投放对比,直观演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要点,引得居民纷纷驻足观看,笑声与讨论声交织。
图为“星火青春”志愿服务队员在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 林语希 供图
互动环节里,团队设置“分类大挑战”游戏,居民从“垃圾盲盒”抽取物品卡片,投放对应分类桶,正确率高的获环保围裙、分类垃圾袋。“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该扔红色桶!”小朋友们积极抢答,答对后举着奖品欢呼,垃圾分类知识也在欢乐中扎根心底。
理论宣讲后,团队走进社区巷道、乡村小路,开展垃圾分类实操教学。在“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主题垃圾桶旁,队员看到居民投放垃圾,主动上前:“叔叔,您手里的矿泉水瓶是可回收物,放进棕色可回收桶;果皮属于厨余垃圾,后续社区厨余处理设施会变废为宝呢。” 边说边示范正确投放,遇到混淆的过期药品、破损灯管,反复强调危害与归类,确保居民清晰掌握。
图为“星火青春”志愿服务队员在投放纸屑 林语希 供图
团队发起“垃圾捡拾 + 分类”志愿行动,手持夹子、垃圾袋,沿社区步道、乡村田埂清理垃圾。“烟头是其他垃圾,塑料瓶是可回收物……”队员们边捡边教分类知识,居民王阿姨受感染,加入队伍:“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今天才懂垃圾分类这么重要,以后我带头做好!” 活动清理各类垃圾15余袋,全部现场分类,既美化环境,又强化居民分类意识。
除分类指导,团队聚焦环境痛点,助力社区、乡村优化垃圾分类设施。发现社区垃圾分类亭标识模糊,团队协助重新设计制作,用醒目标注各类垃圾投放要求,方便居民识别。在乡村,团队与村委沟通,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点布局,增设分类指引牌,让“垃圾分类收集点”更规范。
图为“星火青春”志愿服务队清理完的垃圾站 林语希 供图
针对社区、乡村垃圾投放时段混乱问题,团队调研后,与物业、村委合作,推出“定时投放 + 督导”机制,早晚高峰安排志愿者督导分类,引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现在扔垃圾有时间、有指导,分类越来越顺手啦!”居民张大叔笑着说。
实践尾声,志愿者们正忙碌地清理洗刷垃圾桶,仔细擦拭着每一处污渍,同时认真维护垃圾分类标识,确保图案文字清晰醒目。他们的细致行动不仅让公共设施保持洁净,减少异味和细菌滋生,更有效引导大家准确分类投放垃圾,为维护整洁有序的公共环境添砖加瓦。这份默默付出的公益心,让城市更显温暖,值得我们由衷点赞。最后,团队在社区、乡村举办“垃圾分类小卫士”授牌仪式,选拔积极参与的居民、学生,授予称号并发放分类工具包,鼓励带动身边人,让垃圾分类的意识真正深入人心。队员们还与社区、村委建立长期联系,通过线上回访、定期志愿活动,持续关注垃圾分类推进。“我们虽会离开,但希望这份绿色行动持续下去,让家园更美好。”团队负责人冒笑妍表示,未来将组织更多同学参与,用青春力量赋能绿色生活。
此次暑期实践,商学院“星火青春”团队扎根社区与乡村,以知识传递、实操带动、环境优化为抓手,推动垃圾分类理念落地。他们用青春脚步丈量绿色使命,以实际行动书写环保担当,让分类新风尚在基层徐徐吹拂,为打造宜居家园添砖加瓦。(作者:林语希;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