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科技赋能三农,数智重构田园——广东财经大学数智惠农实践团深耕珠三角数字惠农路

发布时间:2025-08-15 关注:

来源:广东财经大学数智惠农实践团

一、初探数字与农田,掌舵调研方向
实践团先后赴广州从花和东莞龙头农业科技企业展开调研。绿宝轩的智能温棚里,光与影在叶尖计算着生长的密码;从化花卉基地的玻璃幕墙上,数据正编织着花期的诗行;艾米稻香小镇的展厅里,湿度、光照凝结成流动的星河;南平静修小镇的荔枝园间,物联网的触角正轻叩每颗荔枝的呼吸;农科中心的养育基地里,潮汐灌溉系统正找寻着科技强农的答案。
“以前施肥全靠手感,现在下多少肥喷头可以自己根据苗长到哪调嘞。”绿宝轩温室育苗大棚的陈姨介绍着,一体化水肥设备,旋转的喷头正均匀播撒水雾,“水肥喷到叶面,现在每亩地肥料用量减了三成,再没烧过苗,连叶片都油亮得多咯。”

乡村振兴春风正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各地政府为引进先进农业设施纷纷推出了政策优惠,亦布局了各类普惠的基础设施,以陈姨为代表的农户们将智能农业设备和先进种植理念引入,纷纷实现增产增质。

转战东莞大岭山镇,实践团却看到另一番景象:尽管数字化管理平台已建成,但50岁以上农户主动使用智能设备的不足30%。镇农林水务局负责人叶女士坦言:“技术是覆盖了,但‘不会用、不敢用’的困境,让政策红利卡在了‘最后一公里’。”
二、数智暖阳照乡野 银龄学堂启新章 
于是,数智惠农实践团矢志打破数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深入马蹄岗村进行问题调研。通过128份访谈问卷,对农户进行智能设备使用情况画像。了解到该村中务农村民年纪相对较大,普遍担忧智能设备操作难度大、理解成本高。

于是实践团针对马蹄岗村现状,从智能手机入手破冰。我们对老年农户采用“图标记忆法”,将复杂操作简化为简笔画操作教学;为中年农户定制“场景化教程”,从查询荔枝价格到辅导孩童作业,让AI应用渗透农事生活。

“阿嫲,点呢个绿色图标就可以拍照啦!”数智惠农实践团负责人吴浠瑜蹲在屋檐下,举着自制的粤语版操作指南。竹椅茶盏间,银发老人围坐成圈,指尖颤巍巍地点触着智能手机屏幕。起初的蹙眉摇头渐次化作惊喜的“真系得喔!”,当张婆婆成功发出第一条微信语音时,榕树气根间飘荡的不仅是蝉鸣,更有银铃般的笑声。
三、践行而后知不足,助力科技赋能齐推进
带队老师王海洋总结道,“我们播下的不仅是操作技能,更是打破认知边界的勇气。当银发族开始用AI预测灾情,当新农人学会用抖音防止虫害,一点小小的改变足以赋予填平数字鸿沟的珍贵可能。”
实践团成员们将短期培训化为长期机制,用系列微课不断提升农户数字素养,开发AI的小程序赋能生产生活提质增效。通过7个单元情景式微课,百余户农户实地教学,集成AI问答模块的50中农业生产问题解答,数智惠农实践团课程预计受益3473余人次。
华夏大地,科技成为最耀眼的农业引擎,但不应只照亮少数人,创新的果实,更要让握过锄头的每一双手都能触碰。打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如此才是科技普惠最生动的注脚,才是强国兴农最坚实的根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