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王文祥: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坚守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党支部第九期红色记忆寻访实践队队员李欣等于7月20日在吕梁市文水县采访王文祥爷爷。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革命老兵,王爷爷的故事和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宝贵的财富。
在吕梁市文水县的一处农家小院,91岁的王文祥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讲述着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17岁那年,他穿上军装,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隶属于68军独立通讯营四分队,在部队当了6年义务兵,1954年还带过两次新兵。那时战士们大多是农民出身,在部队里抓紧时间学习文化,而有文化的战士不少成了机关工作人员或卫生员。“我们打了三年零一个月,把美国打签了字!”老人话语中带着自豪,眼神却掠过一丝沉重。1952年的大雪格外大,阵地上许多战友都被冻死;上甘岭战役中,老乡们顶着瓦罐送窝窝头,艰难地把食物送到阵地,不少人牺牲在路上。
作为通讯兵,王文祥的任务是保障线路畅通。三人一组,背着枪、手榴弹、水壶和炒面,在弹坑密布的山路上奔波。石头山上立不起电线杆,他们就一袋袋从山下背土垫基;江水冲断线路,就划着小船接线,生怕线路再次被冲走。“我们自己的线用两天就坏,美国人的线能顶一个礼拜,我们就格外护着这些‘生命线’。”
老人清晰记得那些牺牲的英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战友牺牲后,用身体挡住敌人枪眼;邱少云在美军照明弹下,被火焚烧却纹丝不动,只为不暴露目标。他说,不完全统计有25万志愿军牺牲,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抗击着16国联军。战场上,他用过38式步枪、缴获的美军卡宾枪,后来又换了苏联步枪,每一种武器都见证了血与火的考验。
1958年,因农村需要,王文祥回到家乡,之后在村里的接水派水公司工作,还在太原西北的岚村参与引黄河水到晋祠的工程,一干就是5年。如今,老人依然相信毛主席,常念叨着战友们的牺牲换来了如今的安宁。“现在国家强大了,海军、空军都建起来了,这是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
阳光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烽火记忆从未褪色,如同他心中不灭的赤诚,照亮着后辈前行的路。

阴鑫冉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王文祥爷爷的合照

阴鑫冉摄 图为实践队员与王文祥爷爷的交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