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牡丹学院)脱毒薯苗推广与乡村振兴实践志愿服务队正式启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投身脱毒薯苗种植与烟薯间作技术的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为推动现代农业技术落地生根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当下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相连。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脱毒薯苗和烟薯间作技术在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方面成效显著。脱毒薯苗技术能有效降低病毒对甘薯的侵害,大幅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烟薯间作则通过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种植模式。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依托自身专业优势,组织此次 “三下乡” 活动,旨在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活动伊始,农学院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们系统讲解了脱毒薯苗培育原理、烟薯间作的生态优势等理论知识。随后,师生们一同走进田间,教授们结合实际地块,现场示范讲解薯苗种植关键技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学生们对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他们在教授和农民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规范栽种薯苗以提高成活率,如何根据作物生长特点进行田间管理,还尝试操作了小型耕作机械,切身感受到现代农业机械带来的效率提升。田间地头,同学们汗流浃背却干劲十足,在劳动中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时,学生们与当地农民展开了热烈的经验交流。大家分享了实践中的收获与困惑,农民们则结合多年种植经验,传授了应对病虫害、应对极端天气等实用技巧。这场双向交流让学生们收获了书本之外的 “乡土知识”,也拉近了与农民群众的距离,深刻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事后,同学们开展了脱毒红薯苗品质测试实验。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专注研讨,对薯苗的生长态势、叶片形态及根系发育等关键指标进行严谨观察与对比分析。他们深入钻研实验规程,细致交流观察结果,详细记录各项数据,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与结果的准确性,旨在为优质脱毒种苗的筛选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社会实践成果丰硕。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脱毒薯苗种植和烟薯间作技术,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也得到显著提升。他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自己深刻认识到农业技术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事业的决心。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牡丹学院)通过此次活动,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既推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奠定了基础。未来,学院将继续组织此类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成长成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