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文化魅力,我们农学院(牡丹学院)实践团开展了以“行‘习’路,践初心”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先后走进南阳医圣祠、开封焦裕禄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塔、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在行走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
洛阳龙门石窟:探石刻艺术,悟文化自信伊河两岸,石窟密布,洛阳龙门石窟的佛龛造像,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的见证。实践团成员沿着伊阙栈道前行,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雍容华贵”,看卢舍那大佛慈悲含笑,观宾阳三洞精美浮雕,惊叹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文化智慧。
讲解员介绍,龙门石窟历经千年风雨,却始终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厚重。这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刻意义。从石窟中蕴含的中外文化交流印记,到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坚守,大家看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根脉。”实践团成员表示,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南阳医圣祠:承岐黄薪火,传济世初心踏入南阳医圣祠,古柏苍劲,药香隐隐,这里是纪念“医圣”张仲景的圣地。成员们驻足于《伤寒杂病论》碑刻前,细读“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治学箴言,仿佛看见这位东汉医学家悬壶济世的身影。讲解员讲述着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以及他在瘟疫肆虐时挺身而出、编撰医书拯救苍生的壮举。
“医之道,在于仁心。”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正是对传统医学“济世救人”精神的时代延续。大家表示,要以医圣为榜样,在新时代传承医者仁心,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青春力量。
开封焦裕禄纪念馆:学“焦桐”精神,铸为民情怀兰考大地上,那棵由焦裕禄同志亲手栽种的泡桐已亭亭如盖,成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在焦裕禄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诉说着这位县委书记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治碱的感人事迹。
“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当听到焦裕禄身患肝癌仍坚持工作,用藤椅靠背抵住剧痛办公时,成员们眼眶湿润。驻足于“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前,大家深切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
实践团成员在焦桐下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大家纷纷表示,要像焦裕禄那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意志,用实干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郑州黄河博物馆:探寻黄河文化,感悟华夏脉络在郑州黄河之畔,黄河博物馆静静伫立,承载着黄河千年的历史与文明。踏入馆内,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全方位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以及中华民族与黄河相依相存、治水奋斗的伟大历程。
当看到古代先民在黄河边逐水而居,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时,成员们不禁为祖先的智慧和勤劳赞叹。馆内展示的历代治水工具和模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现代的黄河治理工程,生动地讲述了中华民族与黄河水患不断抗争、探索治理的艰辛历程。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黄河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前庄严宣誓,要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黄河这条母亲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
安阳殷墟:溯文明之源,强民族之魂走进安阳殷墟,甲骨上的刻痕穿越三千年时光,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将中国可信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在甲骨窖穴遗址前,成员们凝视着那些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字样的甲骨,仿佛触摸到先民们农耕劳作的生活气息。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雄浑厚重,展现着商代青铜文明的巅峰成就;妇好墓中的玉器、青铜器,诉说着这位女将的传奇人生。
“一片甲骨惊天下。”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殷墟的发现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的里程碑,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生命力。大家表示,要从文明源头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此次“行‘习’路,践初心”三下乡实践活动,成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从医圣的仁心到焦裕禄的为民,从二七的奋斗到龙门的包容,再到殷墟的厚重,每一处足迹都化为初心的淬炼、使命的召唤。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把实践所得化为行动之力,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撰稿人:韩小奕
负责人:苏思凡
撰稿人联系方式:1593799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