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在“相无古今”展览中与南宋布袋弥勒造像的3D复刻品“相遇”。通过VR设备,团队成员们来到杭州飞来峰冷泉溪畔,指尖轻触间感受千年石窟的雕刻纹理——这场沉浸式体验,正是浙江省博物馆以3D技术激活文物生命力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馆通过高精度扫描、数字化管理与技术创新,让包括飞来峰石窟在内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除了石窟造像的数字化重生,古画艺术也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踏入“山水云间——《富春山居图》人文数字陈列”展区,数字光影与古画文脉悄然交织:展柜里,绢本古画承载的宋元山水缓缓铺陈,苍松挺翠、屋舍错落,小桥溪水间似有烟火流动;数字交互屏上,观众可触摸山水意境,细品墨色浓淡。通过互动投影、AR导览、墨韵工坊等技术,古画细节与人文脉络被转化为可触摸、可探索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突破“远观古画”的传统模式,以科技为桥对话宋元山水。
在艺术呈现之外,文物保护的全流程管理也因数字化技术迎来革新。浙江省博物馆构建的“文物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了从环境监测到修复决策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以飞来峰为例,馆方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震动等数据,结合三维扫描档案建立“健康台账”,将传统“抢救性修复”升级为“预防性保护”;200余处摩崖题刻的数字化拓片与三维模型,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测量、可分析”的数字基底。这种管理模式已推广至“浙江一万年”数字展厅,观众扫码即可查看文物的“数字身份证”,了解其历史背景与保护历程。
这些技术成果不仅服务于保护,更通过创新展陈方式走进公众视野。在“相无古今”展览中,VR技术让观众“置身”飞来峰石窟,1:1数字重建的元代金刚像鎏金痕迹清晰可感;互动投影则将摩崖题刻转化为可触摸的“数字碑林”。线上,“浙博数字展厅”通过云渲染技术实现24小时开放,观众可在线“拆解”万工轿的榫卯结构,或参与飞来峰造像的虚拟修复实验。这些创新让文物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数字文化IP”。
当科技让文物“活”起来,观众的观展体验与情感共鸣也随之深化。随机采访中,观众对鎏金纯银阿育王塔印象深刻:这件由五代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为雷峰塔铸造的文物,下层藏有奉置佛螺髻发的金棺,其工艺与历史价值彰显了吴越国佛教文化的巅峰成就。“目前技术尚无法安全开启保护装置,但未来后代若能以更先进技术开启并确保文物完好,将是跨越千年的震撼。”一位观众感慨道。据悉,浙江省博物馆有195件文物被永久禁止出境展出,足见馆藏文物的珍贵性。
当激光扫描穿透千年尘埃,当数据流脉动于历史暗河,浙江省博物馆的探索,正以数字技术为古老文脉注入蓬勃的生命力。从实体保护到虚拟传承,从精准“复生”到沉浸体验,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文物在数字维度获得永生,让文明的记忆在字节与光影的流转中永续传递。 科技,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守护着历史的厚度,延展着文明的广度,成为照亮文脉长青之路的永恒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