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步入南京博物院,线下实践组的成员们踏入南京博物院那扇厚重的大门,向我们记录了这座“一院六馆”的文化殿堂。我作为线上组负责资料整合的成员,在浏览线下组的资料时,感受到南京博物院不仅是文物的陈列地,更是一个强大的“现代文物保护中枢”。从精准控制的温湿度环境到低反射防爆玻璃展柜,从专业的灯光设计到严密的安防系统,无处不在的细节都在无声诉说着对千年遗珍的敬畏与责任.

历史馆的时光长廊,不仅展示了江苏文明的演进,更是一部“文物保护实践的生动教材”。展品按照年代精心编排,每一件都经过了专业的清理、修复和稳定化处理。行走其中,我们不仅看到历史,更看到无数文保工作者与时间赛跑的成果,是他们让这些脆弱的见证者得以抵抗岁月的侵蚀,焕发新生。
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尤其是那件独特的人面兽身陶罐,是文物保护的基础课题。这些数千年前的土与火之歌,质地脆弱,极易酥解。在博物院,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它们,这得益于精心的环境控制(防止温湿度波动导致开裂)和科学的加固技术(如内部支撑和表面封护)。它们表面的每一道细微痕迹都得以清晰呈现,这背后是最小干预原则下的保护智慧,让文物在稳定状态中传递最本真的历史信息。
特展馆中的西汉金缕玉衣,其震撼不仅在于奢华,更在于它历经两千年仍能近乎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个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两千多片玉片与金丝的精密结合,对保存条件要求极其苛刻。博物院采用了独立恒温恒湿展柜、特定波长的冷光源(防止金丝氧化、玉质老化),并可能运用了微环境惰性气体填充等尖端技术。这件玉衣的完美呈现,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在保护领域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了对“不朽”信念的当代守护。

面对玉衣的华美与陶罐的质朴,强烈的历史纵深感油然而生。我惊叹于古代匠人的超凡智慧与精湛技艺,也深切体会到不同时代人们截然不同的宇宙观、生死观与精神追求。历史并非冰冷的过去,它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养着我们的文化血脉,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这些文物,正是连接我们与祖先最直接的纽带,提醒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
在线上组成员的拍摄中,我看到人群在熙熙攘攘,男女老少都在瞻仰历史的容貌。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心灵的栖息地,是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进行文化寻根、感受民族认同的精神家园。

这场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守护”启蒙。文物保护,守护的不仅是器物本身,更是民族的基因密码、文化的血脉根源和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消逝,让文明的对话代代相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做历史的欣赏者,更应成为文化遗产的积极守护者与传承者,让这份承载着先人智慧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在未来的时光长河中继续闪耀。
(通讯员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