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涛声里,运河帆影间——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黄河涛声伴,耕林绘锦章”暑假社会实践团,开展隋唐大运河的遗迹考察与黄河治理的探究。
2025年7月3日,为深入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脉络,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黄河涛声伴,耕林绘锦章”实践团走进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斑驳的遗迹中聆听隋唐大运河与黄河交织的千年回响。
“隋唐大运河本身就是一部与黄河治理息息相关的厚重史书,每一块历经风雨的砖石,都镌刻着时光的密码。”讲解员的话语拉开了探索的序幕。
“大家看这件隋唐大运河的镇馆之宝,看上去还带着老物件的温度。当年就是靠这些实实在在的发明,把南北水路连了起来。”随着讲解,实践团成员的目光被展品吸引。“不过话说回来,光有这些还不够。往前走走,到水利工程展区看看就知道了”
在“水利工程”展区,讲解员指向一处堤岸遗迹:“你看这河道转弯处的护坡,用糯米灰浆砌筑,历经千年不塌,连现代水利专家都赞叹古人的智慧。黄河水急沙多,直堤坝容易被冲垮,拐几个弯能缓冲水势,还能让泥沙慢慢沉积在岸边,保护堤坝。”成员们凑近细看,发现堤坝砖石横竖交错,像搭积木般扎实。“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全靠琢磨水流的脾气啊。”一位成员感叹道,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
“这分水闸可是古人的‘智慧阀门’。”面对成员赵钧源关于运河分水闸作用的疑问,工作人员笑着解释,“黄河水汛期猛、泥沙多,直接灌进运河会淤塞河道,还可能冲垮堤岸。这分水闸就像调节器,水大时关小些,水稳时再开大,既保证运河有水行船,又不让黄河水‘任性捣乱’。”
“那泥沙怎么办?时间长了运河不就堵了?”赵钧源追问。
工作人员指向展柜里的铁制“浚泥耙”:“你看这工具,专门对付泥沙的。古人早摸透了黄河‘夏秋多沙、冬春较清’的脾气,每年秋天运河水位低时,就组织人用耙子把河底淤沙扒出来,顺着支流排回黄河下游。他们还总结出‘三浚三修’的规矩——春耕前、夏汛后、秋收完各清一次淤,跟咱们现在定期给河道‘体检’一个道理。”
“这么看,运河不只是运东西的,还是治黄河的‘好帮手’啊?”赵钧源若有所思。
“可不是嘛。”工作人员点头,“治黄河难在‘水沙不服’,古人没先进设备,就靠琢磨规律、顺势而为。运河与黄河打了千年交道,这些法子都是一代代人用经验换来的,说到底,就是懂水、敬水,才敢治水。”
此次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之行,馆里的一砖一瓦、一器一图,都在诉说一个道理:黄河治理从来不是孤立的课题,而是藏在千年水利智慧里的接力赛。从大运河与黄河共生的巧思,到如今守护黄河安澜的实践,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河岸,用智慧驯服波涛。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我们愈发清晰:这份“治黄”的接力棒,终将传到我们手中。或许未来,我们会成为水利工程师、环境研究者,或许只是践行节水护水的日常,但只要心怀对黄河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让这条母亲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流淌得更安稳、更壮阔。
实践暂告段落,但关于黄河的思考、关于青春的担当,才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