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数智赋能青梅产业,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福建师范大学实践团队永泰实践纪实

时间:2025-07-26 关注:
  
  7月,“中国李梅之乡”永泰县的万亩青梅园郁郁葱葱,承载着当地乡村振兴的希望。为助力永泰青梅产业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升级,福建师范大学“闽韵梅乡”实践团队,于暑期深入永泰县开展“数智兴梅——数字化赋能永泰青梅产业的乡村振兴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学识和实际行动为青梅产业注入新活力。
 
  深入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症结
  实践开始,团队便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队员们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研、企业访谈等多种方式,与农户、企业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交流。
  在企业调研中,团队走访了梅满天下、梅百华等当地龙头企业。在梅满天下企业的加工车间,队员们看到工人们正忙碌地手工挑选青梅果实。“我们现在主要靠人工挑选,不仅速度慢,而且标准不统一,误判率还不低。”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队员们认真记录下企业在加工端的智能化需求,如机器智能分拣、柔性生产线改造等。
  农户调研方面,团队共访谈了20余户农户,发放200份问卷。“这青梅树长得高,采摘起来太费劲了,而且结的果子有的小还挺酸。”一位农户向队员们诉说着种植中的难题。赤锡乡农户陈建国蹲在3米高的青梅树下,手里攥着刚摘下的小果:“这老树结的果一半卖不上价,想换矮化品种,又怕前期投入打水漂”。团队统计发现,像他这样因‘成本顾虑不敢尝试新技术的农户占比超60%。队员们重点了解了农户在种植技术采纳方面的障碍,如矮化成本、信号覆盖问题,以及人工采摘成本占比等情况。
  同时,团队还从永泰县农业农村局获取了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基础数据,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在青梅种植基地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了解种植情况。苏涵 供图
 
  精准施策,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基于调研掌握的情况,团队联合专家、企业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积极推动方案落地实施。
  在智慧种植方面,团队试点部署了无人机与土壤传感器,开展“AI种梅”示范。队员们还组织了种植技术培训,每场培训20名农户,向他们传授矮化、高产品种青竹梅的种植技巧,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种植管理。“通过培训,我才知道这青梅树还能这么管理,不仅省事,估计产量也能提高不少。”参加培训的农户说道。
  数字加工环节,团队协助企业优化加工排期,并推动区块链溯源数据实时上链,协助企业把采摘时间、加工流程等信息录入区块链系统,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全流程。同时,试点开展青梅果形、糖度智能分级,实时记录误判率变化,以此来验证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效果。
  在电商与文旅方面,团队开展了“青梅+直播”助农活动,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送AI生成的短视频,宣传永泰青梅。首场直播吸引200余人观看,直接带动青梅制品订单23单,虽然量不大,但让农户第一次尝到了数字营销的甜头。此外,还设计了“季节赏梅潮+采摘研学”线路,并在青梅观光园部署互动装置,吸引年轻客群。
  图为实践队员在青梅加工企业了解生产情况,探讨数字化加工设备应用方案。苏涵 供图
 
  成果初显,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永泰青梅产业数智化升级调研报告》,其中包含200份问卷分析、企业痛点清单、技术试点成效数据等内容。同时,制定出1套品种改良与科学种植技术方案,并推动1-2项数字化加工设备落地应用。
  更重要的是,团队与当地企业、农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后续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次实践,我们看到了永泰青梅产业的潜力,也明确了后续的帮扶方向。”团队负责人施诺菲表示。
  接下来,团队将进一步完善“高校-政府-企业-农户”四方合作机制,持续为永泰青梅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并且,团队将每月派驻2名队员跟进设备调试,让“数智种梅”的经验能在更多村庄落地。
  图为实践团队与当地企业代表合影。苏涵 供图

  
作者:薛静文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闽韵梅乡”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