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讲红色经典,燃奋斗之光”实践队在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实现服务新突破:以方言深化情感共鸣,以英文拓展传播维度,并以全要素推演精密备战——三重跃升彰显红色讲述能力的显著提升。
匠心淬炼·叙事生辉
清晨的纪念馆里,队员们带着前两日训练的扎实沉淀———次次对史料的反复推敲、对表达方式的细致打磨,乃至模拟不同游客群体的情境演练——以更加自信饱满的热情迎接八方来客。此刻的讲解,已超越知识的单向传递,融入了队员们用心体悟、在训练中淬炼的真挚情感,以及为提升感染力精心设计的创新表达。这些源于扎实准备的细节,赋予历史讲述温度与穿透力,直抵观众心灵。
在“新院”门前,队员运用米脂乡音,生动解读门楣雕花上历史痕迹的由来,瞬间拉近与本地游客的距离,激发共鸣与互动。移步“毛泽东办公室”,适时融入陕北乡音演唱的《东方红》片段点缀氛围后,随即转入对历史内涵的深入讲解。
勇踏新程·初试锋芒
在中文讲解愈发娴热自信的同时,队员们并未止步,怀揣着传播红色故事到更广阔舞台的渴望,跃跃欲试地开启了英文讲解的初次实战尝试。
队员捧着讲解稿走向展厅,从最初背词时的磕绊,到尝试用重音强调“YangjiagouConference”的历史分量,再到用手势辅助诠释“people'swell-being”的深意——虽有忘词的小插曲,却在一次次调整中渐入佳境。
一个复杂长句的流畅表达,或是游客一个理解性的点头——都成为强大的动力。专注的眼神里是攻克难关的决心,反复打磨的语调中凝结着专业成长的汗水。从生涩到流畅,从拘谨到自信,这跨越语言障碍的每一步尝试,都清晰铭刻着他们突破自我、锤炼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坚实足过成为实践路上闪亮的勋章。
精心雕琢·备战明日
为迎明日接待,实践队开完筹备会便分头忙碌:有人打磨讲解词,确保红色故事既精准又生动;有人细化红色活动流程,从互动问答到情景再现,都反复推演与讲解的节奏配合。分工表上,讲解时段与活动节点标注得清清楚楚,透着要让红色传承既深刻又鲜活的用心,更显全力以赴的热忱。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榆林学院学子,时刻准备着!从方言歌声的深情流露,到英文讲解的勇敢尝试,再到迎接重要任务的周密部署,榆林学院赴米脂实践队的每一天都写满了奋斗与成长。他们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红色沃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指导老师:郝倩 团队负责人:刘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