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南财学子探梯田 多维调研启新篇

时间:2025-07-26 关注:
        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化产学研融合,7月19日至7月20日,南京财经大学“五感耕云”实践团队深入浙西南丽水市云和梯田景区,开展了一场以“五感”为核心的沉浸式调研活动,全方位挖掘云和梯田的自然之美、农耕智慧与人文底蕴,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提供创新思路。
        探秘梯田博物馆:溯源千年农耕文明
        调研首站,团队走进世界梯田博物馆,系统了解云和梯田“千层梯田、千米落差、千年历史”的独特价值。馆内陈列的农具、古籍与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当地先民开垦梯田的智慧——以山川为纸、农具为笔,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篇章。团队成员通过互动装置模拟梯田灌溉系统,深刻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农耕哲学对现代生态保护的启示。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云和梯田模型 田诗颖 供图
        沉浸式田野调研:五感交融绘就生态画卷
        在九曲云环与白银谷坑根石寨,团队以“五感”为线索展开深度调研。走进这片层叠错落的梯田,古诗中“新秧连亩接山城”的景象跃然眼前:畲族少女牵牛缓行,农人躬耕于翠绿阡陌,与层叠错落的夯土古寨相映成趣,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团队成员拍摄梯田晨雾、畲族女孩放牛、农民耕作等场景,记录古村寨夯土墙与木构建筑的布局特征,分析不同时段光线对景观的影响。并使用录音设备采集山涧流水声、鸟鸣虫叫,记录畲族方言对话。队员用指尖轻抚被岁月打磨的石墙木门,触感粗粝却温润;稻田的泥土芬芳与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午餐时,团队品尝了现摘的马兰头、竹笋等野菜及梯田鱼稻共生的生态米,味蕾间尽享山野至味。团队成员徐涵韵感慨:“五感联动让我们跳出书本,真正触摸到农耕文明的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触摸石墙 周雪雪 供图
        多元视角对话:解码梯田发展新动能
        调研期间,团队与当地导游、游客及畲族居民展开对话。据导游介绍:“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位于云和梯田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区,这里拥有1000多层的梯田群,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虽然单层梯田面积不大,但层数密集,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此外,当谈及游客构成时,导游表示游客大多是30岁-40岁的群体,占游客总数的80%左右。原因是丽水以疗养闻名,是游客们的心灵栖息地。
图为团队成员对导游进行采访 周雪雪 供图
        游客李女士分享道:“这里的自然美景让我的心情特别放松,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带家人朋友一起来。”畲族牧牛姑娘则向团队介绍了“三月三”和“芒种开犁节”等民族特色活动。开犁节是浙南畲族重要节日,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当天会举行祭祀、牛犁田、对山歌等活动,庆祝春耕开始。
        在团队成员前往老茶坊进行味觉调研时,亦有意外收获。茶坊店员表示,古村寨中的居民大多是老人,而年轻人寥寥无几。经了解,为鼓励青年返乡创业,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带动村民收入上升30%。
        创新发现:稻鱼共生与梯田认养
        在七星墩观景台,团队发现梯田中游弋的鲤鱼与稻田构成独特生态景观。经正在耕作的农民讲解,这种“稻鱼共生系统”已延续千年:鱼类觅食害虫、疏松土壤,其粪便成为天然肥料,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循环农业模式。
图为稻鱼共生系统 周雪雪 供图
        团队还在梯田中发现了“认养计划”标牌,游客可通过线上平台认养梯田区块,参与春耕秋收,收获的有机稻米直接配送到家。这一模式既保障农民收益,又深化了城乡情感联结。
        此次调研中,南京财经大学团队以“五感”为钥匙,解锁了云和梯田的自然密码与文化基因。俯身大地,青年们铭刻下泥土的印记与感官的记忆,深切领悟:守护文化之光,必先守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根基。从千年农耕智慧到现代文旅创新,梯田不仅是生态奇迹,更是连接城乡、对话世界的文化桥梁。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五感+”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世界听见中国梯田的悠远回响。这正是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守护绿水青山、传承农耕文明的铿锵誓言与坚实步履。
 
作者:池淑畅 徐涵韵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