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一堂行走在红土地上的"生命关怀"实践课
2025年7月,盛夏的滇中盆地骄阳似火,却丝毫阻挡不住一群白衣学子的热情。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杏林暖阳"志愿队的7名师生,奔赴玉溪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既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行走的"生命关怀"教育课。
医者仁心:从知识到实践的温暖转化
"小朋友们看,这是我们用粘土做的心脏,它是这样工作的......"活动室里,志愿者们正带领孩子们用彩色粘土塑造人体器官模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抽象的医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我们不只是来'送温暖'的,更是要发挥专业特长,将医学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健康常识。"志愿队带队老师表示。为此,团队精心设计了系列医学科普活动:通过"七步洗手法"教学培养卫生习惯,借助牙齿模型演示正确刷牙方法,这些看似简单的健康知识,正是预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滚动的快乐:小游戏背后的大智慧
"中了!我中了!"78岁的奶奶在"滚滚乐"抽奖游戏中赢得一等奖,高兴得像个小孩子。这个由志愿者们设计的简单游戏,却成为了这几天最受欢迎的活动。
"很多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要做'大事',但其实'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最真挚的关怀。"志愿队长深有感触,"一个简单的游戏,一次耐心的倾听,甚至只是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让这些老人和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爱。"
知行合一:医学教育的深层延伸
对志愿者们而言,这次经历也是一次深刻的专业教育。"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是疾病的护理;而在这里,我们实践的是对人的全面关怀。"一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如何与失智老人沟通,怎样安抚孤残儿童,这些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下乡'活动是我院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服务中深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既有精湛技艺又有温暖情怀的医疗工作者。"
五天的服务转瞬即逝,但影响深远。当志愿者们踏上归途时,带回的不仅是社会实践证明,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是对医者使命的全新认识。而这颗名为"仁心"的种子,将在他们未来的从医道路上持续生长,终成参天大树。(作者:杨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