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总结

山东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科普调研团暑期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5-09-09 关注:

来源:抗生素耐药性科普调研团

一、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抗生素耐药性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其防控工作关乎国民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公共卫生科普工作的号召,提升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知水平,促进科学用药习惯的养成,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抗生素耐药性科普调研团”于2025年7月至8月期间,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线上调研以及面向社区居民和儿童的科普宣传活动。本报告旨在系统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背景、过程、成果与反思,为后续抗生素耐药性防控科普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
(一)实践背景
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但与此同时,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据世界卫生组织警示,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 “隐形瘟疫”,可能使普通感染再次成为致命杀手。我国作为抗生素使用大国,公众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知不足、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加剧了耐药性蔓延风险。

从群体分布来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用药观念和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社区居民尤其是儿童群体,由于缺乏系统的健康科普,容易陷入 “抗生素万能” 的认知误区。此外,城乡之间在抗生素耐药性科普资源上的不均衡,进一步放大了防控工作的难度。因此,开展针对性的科普调研与宣传活动,是遏制耐药性发展、守护公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二)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线上调研与线下科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下目标:
1.调查山东大学在校大学生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知识掌握、态度认知及行为习惯(“知信行”)现状,分析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为精准科普提供数据支撑;
2.走进社区和学校,面向居民及 6-12 岁儿童开展抗生素耐药性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合理用药的重视程度,纠正认知误区;
3.搭建“线上社群+线下社区”的双驱科普模式,探索可复制的公共卫生知识传播路径;
4.锻炼团队成员的调研设计、科普宣讲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实践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为保障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团队进行了多维度的前期准备工作:
  1. 方案设计与分工:团队多次召开筹备会议,明确调研与科普的核心目标,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根据成员专业特长分工,预防医学专业成员负责设计 “抗生素耐药性知信行” 调研问卷,涵盖个人信息、知识、态度、行为 4 个维度,确保问题设置科学、计分规则合理;具有科普经验的成员负责开发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材料,如儿童版漫画手册、居民版用药指南等。
表1 人员分工
分组 人员 具体内容及要求 开展时间 截止日期
调研设计组 蒋子月、张睿涵、骆昱彤、王紫敬、杨昕睿、陈雅如、闫祎泓 开展线上大学生调研,统计分析数据 7月 7.31
宣传物料组 蒋子月、梁王嘉澍、张睿涵 根据预调研的问卷和数据,制作健康手册1份、海报n份、易拉宝1份、其他。 7.6—7.15 7.15
健康惠民组(线下需要3-4人) 蒋子月(线下)、闫祎泓、梁王嘉澍、马程程 ①在济南:参与济南市机关医院组织的社区宣传活动,每周都有机会,不一定每次都参加
②不在济南:向亲朋好友、邻居等进行宣传,尽量多拍些照片
7月-8月 8.15
材料撰写组 蒋子月、马程程、王紫敬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报告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每篇在15000字以内,支持并鼓励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撰写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 7月-8月 8.15
宣传组 马程程、王紫敬、骆昱彤 宣传视频制作、文稿撰写和投稿 7月-8月 8.15
答辩ppt制作组 张睿涵、梁王嘉澍、骆昱彤 制作20-30页PPT作为重点展示材料,应详细介绍选题目的、意义、价值、调研方法、过程、发现、分析、对策建议等内容 7月-8月 8.31

2.资源对接与合作:主动与山东大学相关部门沟通,获取线上问卷发放渠道;联系济南市趵突泉社区、舜玉路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确定线下科普场地与时间;邀请公共卫生学院专业教授担任指导顾问,审核调研工具与科普内容的专业性。
3.培训与预演:组织成员参加抗生素耐药性知识培训,重点学习耐药性形成机制、合理用药原则等核心内容;针对线下科普环节进行预演,模拟儿童互动场景,优化讲解语言与活动流程,确保科普内容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通过充分的准备阶段工作,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生素耐药性科普调研团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大学生—知信行调研与知识社群科普实践
1. 结构化问卷调研设计及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线上平台向山东大学本科生群体发放结构化问卷,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等)、家庭背景(父母学历、收入、所在地等)、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等维度(具体维度及积分规则见表 2),共收集有效样本 511 份,以系统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现状与行为特征。
 
表2 抗生素耐药性相关问题
维度 问题 积分规则
个人基本信息 性别 男=1,女=2
年龄 填空题,按填写的年龄计算
年级 大一=1、大二=2、大三=3、大四=4
所学专业 理工=1、医学=2、人文社科=3、艺体=4
朋友中是否有医学工作者或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 是=1、否=2
家庭基本信息 父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或中专=3、大专=4、本科=5、研究生及以上=6
母亲学历
父母中是否有医务工作者 是=1、否=2
家庭月均收入 ≤5,000元=1、5,001元-10,000元=2、
10,001元-20,000元=3、>20,000元=4
家庭所在地 城市=1、乡镇=2、农村=3
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知识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使病毒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单选题回答正确计为2分,回答错误计为0分,不知道计为1分
保持手部卫生可以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细菌的耐药性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
能导致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多选题,所有选项均正确,1个选项计为1分。满分为5分,计2分;得分为3或4分,计1分;得分低于3分,计0分
抗生素耐药性可能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知识
 
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抗生素知识 所有选项各计1分
抗生素耐药性相关态度 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选项为“不赞同”、“中立”、“赞同”当问法是正向的条目时(第①、⑦题),分别计为0分、1分、2分。当问法是负向的条目时(第②、③、④、⑤、⑥题),分别计为2分、1分、0分。
新品比老的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感冒发烧时,不开抗生素则不是个好医生
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感染没有影响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无法预防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生素耐药性相关行为 出现病症,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 选项为“从来没有”、“偶尔”、“总是”。当问法是正向的条目时(第④题),分别计为0分、1分、2分。当问法是负向的条目时(第①、②、③、⑤、⑥、⑦题),分别计为2分、1分、0分。
 
 
 
 
 
再次患病时,若症状与上次相同,会自行服用之前剩下的抗生素
就诊时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
严格遵循医嘱服用抗生素
使用量凭个人经验决定,严重则加大药量
使用后症状减轻,会自行停止服用抗生素
使用后效果不理想,自行更换抗生素种类或使用多种抗生素


本次调研样本覆盖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及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性别构成中,男性 236 人(46.2%),女性 275 人(53.8%);年级分布以 2024 级(35.6%)和 2023 级(28.2%)为主;专业涵盖理工(35.6%)、医学(27.6%)、人文社科(27.4%)、艺体(9.4%)四类;家庭背景方面,父母学历以高中 / 中专(父亲 27.2%、母亲 28.0%)和本科(父亲 27.6%、母亲 23.9%)为主,家庭月收入集中在 5,001-10,000 元(38.0%)和 10,001-20,000 元(31.9%),60.9% 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城市。样本结构均衡,能较好反映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特征。
表3 样本特征分布描述
变量 选项 频率 百分比
性别 236 0.462
275 0.538
年级 2024级 182 0.356
2023级 144 0.282
2022级 107 0.209
2021级 78 0.153
专业 理工 182 0.356
医学 141 0.276
人文社科 140 0.274
艺体 48 0.094
父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27 0.053
初中 108 0.211
高中或中专 139 0.272
大专 63 0.123
本科 141 0.276
研究生及以上 33 0.065
母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53 0.104
初中 98 0.192
高中或中专 143 0.280
大专 66 0.129
本科 122 0.239
研究生及以上 29 0.057
家庭月均收入 ≤5000元 74 0.145
5,001元-10,000元 194 0.380
10,001元-20,000元 163 0.319
>20,000元 80 0.157
家庭所在地 城市 311 0.609
乡镇 107 0.209
农村 93 0.182
 
在满分 10 分的知识测试中,59.1%(302/511)的学生得分 > 5 分,整体认知处于中等水平。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χ²=20.381,p<0.001):医学专业学生得分>5 分的比例最高(72.3%),显著高于理工类(59.9%)、人文社科类(50.7%)和艺体类(41.7%),体现出专业教育对知识储备的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性别(χ²=0.76,p=0.783)、年级(χ²=1.17,p=0.76)、父母学历及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对知识水平无统计学显著影响(p>0.05),说明知识获取主要依赖专业教育而非家庭或地域差异。
 
表4 不同组别抗生素耐药性核心知识水平比较
组别 ≤5分人数 >5分人数 >5分人数所占比例(%) P
性别          
95 141 59.7 0.760 0.783
114 161 58.5
年级          
2024级 78 104 57.1 1.170 0.760
2023级 56 88 61.1
2022级 46 61 57.0
2021级 29 49 62.8
专业          
理工类 73 109 59.9 20.381 <0.001*
医学类 39 102 72.3
人文社科类 69 71 50.7
艺体类 28 20 41.7
父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11 16 59.3 1.948 0.856
初中 40 68 63.0
高中或中专 56 83 59.7
大专 30 33 52.4
本科 59 82 58.2
研究生及以上 13 20 60.6
母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22 31 58.5 8.635 0.125
初中 32 66 67.3
高中或中专 62 81 56.6
大专 32 34 51.5
本科 54 68 55.7
研究生及以上 7 22 75.9
家庭月均收入          
≤5000元 26 48 64.9 2.698 0.441
5,001元-10,000元 75 119 61.3
10,001元-20,000元 72 91 55.8
>20,000元 36 44 55.0
家庭所在地          
城市 125 186 59.8 0.477 0.788
乡镇 43 64 59.8
农村 41 52 55.9
注:*表示P小于0.05

态度评估(满分 14 分)中,44.4%(227/511)的学生得分 > 10 分,整体态度偏向积极。性别(χ²=5.256,p=0.022)、专业(χ²=40.541,p<0.001)和母亲学历(χ²=11.438,p=0.043)是显著影响因素:女性(49.1%)比男性(39.0%)更认可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医学专业学生态度得分最高(66.0%),远高于艺体类(22.9%);母亲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学生态度得分达 58.6%,提示家庭中母亲的健康观念可能对学生态度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表5 不同组别抗生素耐药性信念比较
组别 ≤10分人数 >10分人数 >10分人数所占比例(%) P
性别          
144 92 39.0 5.256 0.022*
140 135 49.1
年级          
2024级 106 76 41.8 2.200 0.532
2023级 82 62 43.1
2022级 58 49 45.8
2021级 38 40 51.3
专业          
理工类 112 70 38.5 40.541 <0.001*
医学类 48 93 66.0
人文社科类 87 53 37.9
艺体类 37 11 22.9
父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14 13 48.1 8.028 0.155
初中 64 44 40.7
高中或中专 66 73 52.5
大专 41 22 34.9
本科 83 58 41.1
研究生及以上 16 17 51.5
母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28 25 47.2 11.438 0.043*
初中 50 48 49.0
高中或中专 77 66 46.2
大专 48 18 27.3
本科 69 53 43.4
研究生及以上 12 17 58.6
家庭月均收入          
≤5000元 40 34 45.9 0.398 0.941
5,001元-10,000元 111 83 42.8
10,001元-20,000元 90 73 44.8
>20,000元 43 37 46.3
家庭所在地          
城市 172 139 44.7 0.024 0.988
乡镇 60 47 43.9
农村 52 41 44.1
注:*表示P小于0.05

行为评估(满分 14 分)显示,49.1%(251/511)的学生得分 > 11 分,行为规范性有待提升。专业(χ²=9.462,p=0.024)、家庭月收入(χ²=8.473,p=0.037)和家庭所在地(χ²=8.949,p=0.011)对行为有显著影响:理工类学生规范用药比例最高(57.7%),反而高于医学类(44.7%),可能与医学专业学生虽掌握理论但实践场景中存在 “知识 - 行为” 脱节有关;家庭月收入 > 20,000 元的学生行为规范比例(62.5%)显著高于低收入群体;城市生源(54.3%)行为规范性优于乡镇(39.3%)和农村(43.0%)生源,反映出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行为的潜在影响。
 
表6 不同组别抗生素耐药性行为比较
组别 ≤11分人数 >11分人数 >11分人数所占比例(%) P
性别          
119 117 49.6 0.370 0.848
141 134 48.7
年级          
2024级 84 98 53.8 5.210 0.158
2023级 83 61 42.4
2022级 57 50 46.7
2021级 36 42 53.8
专业          
理工类 77 105 57.7 9.462 0.024*
医学类 78 63 44.7
人文社科类 75 65 46.4
艺体类 30 18 37.5
父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16 11 40.7 1.392 0.925
初中 56 52 48.1
高中或中专 72 67 48.2
大专 31 32 50.8
本科 70 71 50.4
研究生及以上 15 18 54.5
母亲学历          
小学及以下 27 26 49.1 4.709 0.452
初中 52 46 46.9
高中或中专 77 66 46.2
大专 36 30 45.5
本科 58 64 52.5
研究生及以上 10 19 65.5
家庭月均收入          
≤5000元 36 38 51.4 8.473 0.037*
5,001元-10,000元 101 93 47.9
10,001元-20,000元 93 70 42.9
>20,000元 30 50 62.5
家庭所在地          
城市 142 169 54.3 8.949 0.011*
乡镇 65 42 39.3
农村 53 40 43.0
注:*表示P小于0.05

综上,本研究发现,医学专业学生在抗生素耐药性知识和态度方面表现最优,但在行为规范性上反而低于理工类专业学生,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可能的原因是医学专业学生虽然具备更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用药场景中可能存在"知识-行为"脱节现象[1]。研究结果支持了既往文献中关于健康素养与社会经济地位正相关的结论,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和城市生源学生具有更好的用药行为[2]。
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学历对学生抗生素使用态度有显著影响,提示家庭健康教育中母亲可能扮演关键角色[3]。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获取抗生素知识的首要渠道,这为今后开展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4]。
本研究存在若干局限: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因果关系;行为数据基于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偏差。未来研究可采用纵向设计,结合更客观的行为测量方法,并扩大样本代表性。
基于研究发现,建议:1)加强非医学专业学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艺体类学生的抗生素知识教育;2)针对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学生开展用药行为干预;3)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平台创新健康教育形式;4)重视家庭特别是母亲在健康行为养成中的作用。
2.线上抗生素耐药性知识社群运营
实践队伍依托线上平台搭建 “抗生卫士” 知识社群,围绕知识传播、互动交流、打卡监督等维度,开展多元化运营。社群凝聚近200名山东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分层知识推送实现精准传播: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定期分享抗生素耐药性前沿研究文献与临床案例分析;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精心制作“抗生素耐药性10问10答”“耐药性与生活的3个关联”等通俗科普内容,采用短视频、漫画、故事接龙等形式增强吸引力。


同时,社群积极组织互动讨论,开展“耐药性知识问答会”,针对成员分享的复杂用药场景,通过群内研讨、专家点评形成“提问 - 分析 - 指导” 闭环,高效解答用药疑惑。此外,通过社群投票、匿名问卷、私聊访谈等方式,精准捕捉成员对耐药性知识的需求点与疑惑点,为优化社群内容、调整宣讲方向提供依据,构建起长期稳定的知识传播与需求反馈机制。
(三)面向社区居民—知识来源分析与社区科普实践
1.知识来源分析:明确社区科普重点渠道
结合社区居民特点调整的知识来源调研(表 7)显示,居民获取抗生素知识的主要渠道为医务工作者(62.6%)、社区宣传(如健康讲座、宣传栏,55.8%)和电视媒体(56.7%),其次为药品说明书(48.9%)和亲朋好友(41.1%),互联网(35.2%)和书刊杂志(29.3%)使用率较低。这一结果表明,居民更依赖线下权威渠道和熟人网络,科普需贴合其信息获取习惯,优先依托社区场景与传统媒体。
                   表7 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常见途径
  人数 所占比例(%)
医务工作者 296 57.9
亲朋好友 203 39.7
药品说明书 267 52.3
书刊杂志 190 37.2
电视媒体 268 52.4
课堂学习 270 52.8
互联网 316 61.8

2.线下抗生素耐药性社区宣讲课堂
实践队伍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社区和舜玉路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两场妙趣横生的“抗生素耐药性解密课堂”。课堂采用动画模拟、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场景为切入点,将抗生素专业知识具象化,向 6-12 岁的儿童深入浅出地普及抗生素耐药性知识以及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助力孩子们开启科学素养的启蒙之旅。

此外,在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等地,实践队员们走进社区,积极为居民及亲友普及抗生素耐药性成因、常见误区及冷门知识。他们将晦涩的专业用药知识转化为居民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日常实操指南,详细告知居民如何查看药品说明书上的抗生素类别、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成效显著,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健康知识储备,还切实促进了健康生活方式在大众中的形成。

未来,我们的实践队伍还会走进更多社区、学校,持续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科普内容,让科学理念触达更多人群。我们期待以所学所长守护公众健康,让科学知识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
四、意义及反思
(一)实践意义
1.深化专业认知: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使我们对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抗生素耐药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亲自调研大学生群体及社区居民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知现状,直观感受到专业价值,进一步强化了专业认同感与使命感,坚定了为基层服务、为公众健康奉献的决心。作为公共卫生专业学子,我们深刻意识到肩负的健康守护重任,将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
2.提升社会价值:我们响应 “青春科创报国” 号召,构建 “高校 - 医院 - 社区” 联动机制,通过“讲座科普 + 视觉传播 + 互动干预” 模式,将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抗生素耐药性知信行研究” 成果转化为社区实践,形成可复制的社区健康促进模板。这一过程推动公共卫生知识普及从校园向社会延伸,填补社区耐药性防控教育空白,有效提升居民科学用药意识,为遏制耐药性蔓延贡献力量。
3.助力人才培养:团队成员通过实践将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与社区需求结合,提升调研设计、科普宣讲、应急处理等实操能力,进一步强化 “健康中国” 使命担当。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密切配合与高效沟通保障任务推进,不仅学会了发挥个人优势,更懂得倾听协作、共解难题,这种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将对未来学习与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实践反思
1.科普深度与广度的平衡:科普过程中发现,不同群体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既满足大众基础需求,又深入回应其深层关切,是亟待探索的课题。未来将进一步增强科普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广泛覆盖与深度渗透的有机统一。
2.持续跟踪与评估机制的建立:抗生素耐药性科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持续关注与跟踪。尽管本次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跟踪与评估机制,确保科普效果的持续性,仍需深入研究。后续将积极联动相关部门,共同构建系统完善的跟踪评估体系。
3.创新科普形式的探索: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传统科普形式已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将积极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的科普路径,例如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传播健康知识,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耐药性防控行动中。
五、结语
“抗生素耐药性科普调研团” 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落幕,不仅让团队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深刻体会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此次实践既是专业知识的深度应用,更是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 —— 通过调研与科普,我们既摸清了大学生群体的耐药性知信行现状及社区居民的知识需求,也将健康理念与关爱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展望未来,团队将秉承 “博学精诚,厚德济民” 的院训精神,以饱满热情与扎实专业功底投身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创新科普方式,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力量。同时,也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加入我们,携手在健康中国的征途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六、参考文献
  1. D., B., Pavani, A. N. T., Meghavani, G., Jillella, A., & Zaman, S. U. (2019). Study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antibiotic use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sic &amp; Clinical Pharmacology, 8(7), 1628.
  2. Koivusilta, L. K., Acacio-Claro, P. J., Mattila, V. M., & Rimpelä, A. H. (2024). Health and health behaviours in adolescence as predictors of edu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adulthood – a longitudi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4(1).
  3. Gago, C. M., Jurkowski, J., Beckerman-Hsu, J. P., Aftosmes-Tobio, A., Figueroa, R., Oddleifson, C., Mattei, J., Kenney, E. L., Haneuse, S., & Davison, K. K. (2022). Exploring a theory of change: Are increases in parental empowerment associated with healthier weight-related parenting practices?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 296, 114761.
  4. Aparicio-Martinez, P., Perea-Moreno, A.-J., Martinez-Jimenez, M. P., Redel-Macías, M. D., Vaquero-Abellan, M., & Pagliari, C. (2019).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Health Field Regarding Social Networks and Young Peo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20), 4024.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总结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