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调腔作为绍兴地区传统戏曲艺术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精髓。然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亟待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实现活态传承。为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非遗活化,文旅赋能”实践服务团于2025年6月19日至21日赴浙江省新昌县,开展以调腔为核心的非遗调研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化体验为手段,旨在深入探究调腔艺术的传承脉络与发展路径,探索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有效模式。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
(一)开展青少年群体专项调研,夯实传承推广基础

6月19日,团队深入新昌中学开展调腔认知度专项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收集青少年群体对调腔艺术的认知水平、接触渠道及发展期待数据。调研成果为调腔青春化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当晚,团队观摩新昌调腔剧团“去礼堂吧”品牌演出《挑水伯》。通过后台筹备观察与现场演出体验,深入感知调腔艺术“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充分领略传统戏曲的舞台魅力与传承活力。
(二)对话非遗传承者,挖掘艺术精髓

6月20日,团队赴尹桂芳大剧院开展专题调研。现场观摩武旦演员高难度表演,直观感受调腔艺术的技艺高度。随后,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章华琴、王秋华两位耄耋艺人进行深度访谈。章华琴系统阐述“凌晨练嗓”“呼鸡呼狗练音量”等传统训练方法,强调“识文演文,不识文演戏”的戏曲文化根基;王秋华就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提出专业见解,明确“守正创新”的核心原则。团队成员通过访谈全面掌握了调腔传承的核心理念与技艺传承的关键要素。
(三)探析文旅融合路径,推动非遗活化创新

6月21日,团队聚焦“非遗+文旅”融合模式开展专题调研。上午深入大佛寺景区文创商店,系统分析调腔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与市场接受度,通过商户访谈明确“互动性文创产品开发”的市场需求。下午前往梅渚古村戏曲泥偶工坊,与工艺师就“调腔角色泥塑创作”展开可行性研讨,探索非遗技艺跨媒介转化路径,为调腔文化创新性表达拓展实践空间。
三、实践成果与反思
(一)形成系统性调研成果完成《青少年调腔认知度调研报告》,为精准传播提供数据支撑;梳理非遗传承人核心技艺与传承理念,形成口述史文本;提出“调腔+文旅”融合实施方案,涵盖互动式文创开发、沉浸式体验场景构建等具体策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调腔艺术面临传承人才断层、创新表达受限等现实困境
(三)反思与改进方向
需进一步深化跨学科研究能力,强化田野调查技术训练,提升问题研判的科学性与解决方案的实操性。
四、未来工作展望
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重要契机,持续投身调腔文化的传播与活化创新工作: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传播矩阵,扩大调腔文化影响力;推动校地协同合作,探索“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常态化传播机制;联合文旅部门与专业机构,开展调腔文旅融合项目孵化;构建多学科协作平台,以经济学、艺术学、传播学交叉视角持续赋能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