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总结

发展成就观察团 | 生态文明保护调研

发布时间:2025-09-04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守护秦岭绿意,青年践行生态文明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思想,深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秦岭卫士”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8月25日走进陕西翠华山,开展生态环保实践。翠华山作为秦岭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域,其垂直生态谱系承载着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关键功能。然而,人类活动加剧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让这片“父亲山”面临新的挑战。青年一代如何以行动守护自然?我们以清山行动和实地调研作答。
图1-实践团队成员在上山过程中捡到乱扔的饮料瓶
01 深入翠华山:实践成员开展垃圾清理与生态观察
         翠华山以"山崩奇观"闻名,是秦岭生态保护的缩影。实践成员跟随环卫工人深入险峻山道,手持长夹子和环保袋,对矿泉水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进行地毯式搜寻。在海拔1500米的"飞来石"观景台,尽管设有分类垃圾桶,但实践成员仍发现烟头散落山道、塑料袋缠绕植被等生态隐患。"以前山上光秃秃的,现在植被恢复得不错,但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还是让我们头疼。"环卫工人的感慨令实践成员深感责任重大。面对陡峭的山道(部分坡度超45度),环卫工人借助绳索攀爬,实践队员在烈日下协作完成8小时高强度作业,累计收集20多公斤垃圾并完成分类打包。汗水浸透衣衫的实践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垃圾清理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唤醒游客的环保意识——乱扔垃圾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大块垃圾'。

图2-环卫工人在陡峭的悬崖旁捡垃圾
02 走进翠华山村:实践成员调研生态修复与民生平衡
          在翠华山脚下的农家乐,实践成员通过问卷访谈与深度对话,收集村民生态治理成效反馈。王大姐展示着自家餐馆的招牌菜:"以前山上养猪场多空气差,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靠开餐馆、卖特产收入翻倍。"政府拆除违建、整治排污设施的举措,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生态红利。针对生态与民生的平衡难题,实践成员记录下村民心声:"家畜养殖禁令后,农家乐整改成本高影响收入。"据此,实践团队提出特色农副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升级等可行性方案。当看到村民自发组织的清山队伍时,实践成员深受触动——"山是我们的母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的朴素认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
图3-实践团队帮助环卫工人清理垃圾
03 走访登山客群:实践成员推动环保意识提升
          登山途中,实践成员主动采访16位游客,形成《秦岭生态认知调查报告》。西安登山爱好者李女士评价:"秦岭绿化比五年前明显改善,但需要更多人自觉保护。"另一位游客指出:"景区垃圾桶分布不均,只能自己带走垃圾。"这些真实反馈揭示出:环保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全民参与。在山脊偶遇的村民清山队中,实践成员与护林员共同开展"无痕山林"示范教学,现场演示垃圾无害化处理技巧。通过互学互鉴,实践成员深刻理解到:当生态保护融入日常生活,"随手护山"的习惯便能真正守护家园。


图4-实践团队一路清理垃圾来到山顶
         秦岭的根脉,青年的使命,从翠华山的险峻山道到村民的柴米油盐,我们见证了生态修复的希望,也直面了发展中的复杂挑战。秦岭的每一寸山林,都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每一次垃圾清理,都是对未来的承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践行的信念。我们呼吁:游客:带走垃圾,拒绝破坏,让“无痕山林”成为习惯;企业: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公众: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做起,共同守护秦岭的碧水蓝天。
      青春的脚步丈量山河,实践的力量传承智慧。秦岭生态行,我们以行动为笔,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总结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