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9月3日讯】(通讯员:王明浛)2023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多项文件强调“发展乡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浙江省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其在普惠金融与数字化融合方面的实践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写入国家战略;2025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以法治化手段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需要金融活水润泽田间地头,更需要法律制度筑牢风险堤坝。
当“数字”与“普惠”相遇,当“金融”与“共富”牵手,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法治实验正在浙江这片改革热土上悄然发生。在此背景下,华东政法大学一支由四位同学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以“法律规制”为切入点,深入浙江多地,开展了一场关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实地调研。
2025年8月,团队成员四人兵分两路,分赴宁波、温州两地,围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法律规制”展开社会调研。成员们用脚步丈量乡间阡陌,用问卷倾听农户心声,用访谈对话金融机构高管,既从宏观层面梳理政策脉络,又从微观切口观察数字技术如何跨越“最后一公里”,让金融甘霖真正滴灌到每一位农户。本次调研聚焦“数字普惠金融在共同富裕示范区运行中的法律规制不足”,以期为未来农村金融法治改革提供青年智识与青年方案。
一、启航:群访深入,博考勤思
8月12日,团队率先启动线上问卷,面向浙江11个地市发放“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使用与权益保护”问卷,48小时内回收有效样本206份,为后续的线下访谈精准“画像”。
在团队科学设计的问卷当中,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拆解了“利率上限”“数据共享”“线上纠纷”等硬核法律议题,让中老年农户也能轻松“扫码作答”,在指尖上完成一次跨越数字鸿沟的公共参与。
从问卷回答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数字技术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覆盖范围,但在法律规制、数据安全、老年群体适配、监管协同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数字鸿沟与法律制度空白交织,大大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实际效能。
二、扬帆:个访求精,求真探实
8月17日至8月19日,实践团队分工为两队,分别在宁波市和温州市探访了多家金融机构的普惠业务负责人。
在中国农业银行象山支行,团队成员深入普惠金融部,与经理进行了深入交流。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该行的普惠贷款总额已达52亿元,服务客户数超过2900户,近三年保持年均25%的高速增长。J经理还向我们介绍了”惠农e贷“、“专业大户贷”等特色产品,并分享了他的客户肖某通过普惠产品获得300万元资金,成功扩大稻虾共养规模,成为当地种植大户的典型案例。
在浙江农商银行温州分行,调研团队重点考察了该市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情况。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了“掌上服务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存贷款、支付结算等一站式服务。特别在移动支付推广方面,该行大力推动无现金支付普及,显著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
在宁波银行总行的高楼中,团队有幸邀请并采访了客户经营部高级经理。受访人从内部成本与对外报价两个层面详细阐释了“普惠价格”的定价机制,介绍了该行通过FTP优惠、增值税免税等政策切实降低普惠贷款利率的实践。他还特别提到,宁波银行始终将合规经营放在首位,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坚守利率自律底线,确保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三家金融机构的实地调研活动,我们对目前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设计、风控机制、法律合规及服务落地情况有了系统的初步了解。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推动着我们后续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三、入港:条分缕析,展露锋芒
本次调研活动的选题受社会热点及有关政策的启发,在前期完成收集相关资料并初步制定实践计划后,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调查。团队通过合理分工,双线并行,从上游金融机构与下游农村群众两个角度切入,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倾听了处于不同视角的人们的看法观点,以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未来,团队将继续奔赴丽水、嘉兴等地,把调研的话筒递给农村信用社、乡镇小微企业、村委会与更多农户,让调研足迹遍及“山—海—田—岛”的每个角落。
我们坚信,青年学子的绵薄之力,终能化作法治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助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共同富裕大道上行稳致远;我们更期待,这场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法治工程,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汇聚成海,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澎湃春潮,让“普惠”二字真正写进每一寸乡土、照进每一张笑脸。
华东政法大学“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法律规制研究”项目组
2025年8月
责任编辑:王明浛
指导老师: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