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埌西夜市:烟火里的食客故事与活力密码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壮乡发展研习队”调研手记
发布时间:2025-08-26 关注: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壮乡开放发展研习队朱山 赵烛闻
一、蓝调开场:霓虹点亮城市味蕾
傍晚七点,暮色刚给南宁蒙上一层蓝调滤镜,埌西夜市的霓虹已抢先跃动。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壮乡开放发展研习队”循着人潮与香味,走进这条被网络反复“种草”的街。我们想知道:在烟火蒸腾的锅气背后,埌西夜市到底靠什么把天南海北的食客拴在同一口锅里?
二、外地游客:攻略在手,美味直取
1.线上种草——“小红书+地图”双导航
•搜索热度: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关于“埌西夜市”的笔记超过5万篇,关键词集中在“螺蛳粉”“酸嘢”“烤生蚝”。
•线下落地:夜市入口左侧立有一块1.8m×1.2m的平面导览图,颜色分区、摊位编号一目了然。
2.现场故事——图纸阿姨与“特种兵”大学生
•图纸阿姨:江苏常州人,提前一周在小红书收藏28条攻略,打印成A4手册,手持“作战图”按号打卡。“网上说这家螺蛳粉排队40分钟,我五点就来蹲点,值!”
•大学生“特种兵”:广州某高校大二女生四人组,周五下课高铁直达南宁,周六凌晨一点仍在“扫街”。“我们把小红书点赞TOP10全吃一遍,回去剪Vlog。”
3.关键洞察
线上口碑决定“来不来”,线下动线决定“好不好”。夜市管理方把“攻略”做成官方产品,既降低游客决策成本,也减少无效流动,实现精准引流。
三、本地居民:十分钟抵达的深夜食堂
1.“随时可吃”的信任感
•时间弹性:80%摊位营业到凌晨12点,周末延长至2点。
•品类弹性:从1.5元/串的烤豆腐到128元/只的黄油焗龙虾,“丰俭由人”。
2.竞争与迭代的“活样本”
•摊位更替周期:调研显示,过去12个月新入驻摊位占总数23%,淘汰率18%。
•“排队经济学”:同一排两家甜品店,A家因冰渣豆腐花,门口排起了长龙,隔壁家却因生意冷淡而关门。摊主坦言:“研制自身特色是避免同质化的关键,更是重要的生存之道。”
3.关键洞察
对本地人而言,埌西夜市是“10分钟可达”的第三空间;对摊主而言,夜市是“7天一个赛点”的竞技场。高频、小步、快跑的迭代机制,是烟火永续的发动机。
四、共食与共生:夜市的活力公式
1.流量公式
线上声量(种草强度)×线下效率(动线设计)×产品迭代(上新速度)=持续客流
2.情感公式
游客的故事感(打卡、分享)+居民的习惯感(随时来、放心吃)=城市烟火共同体
五、结语:把烟火写成城市发展注脚
埌西夜市之所以“长红”,不仅因为螺蛳粉的酸笋足够臭、烤生蚝的蒜蓉足够香,更因为它把“线上流量”翻译成“线下留量”,把“游客的好奇”与“居民的日常”炖进同一口锅。当夜色褪去,锅气升空,埌西夜市留给城市的,是一组可被复制的活力密码:
•让食品安全成为地基,食客才敢“闭眼冲”;
•让竞争成为引擎,摊主才愿“日日新”;
•让故事成为记忆,城市才留得住人心。
只要这三点仍在,埌西的烟火,就永远不会散。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