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花花绿绿的小瓶子,为什么不能随便碰呀?”周五上午,幼儿园中班的教室里,5岁的萌萌指着我们带来的药品模型,歪着脑袋提问。作为大学生药品安全科普实践队的一员,我和队友们带着教具、绘本和互动道具,把严肃的药品安全知识,变成了一场让小朋友们边玩边学的“守护小课堂”。
我们先拿出绘有卡通图案的《药品安全小绘本》,坐在小朋友中间讲故事:“小熊看到妈妈的‘小药片’,觉得像糖果,偷偷吃了一颗,结果肚子痛得直哭。后来医生说,那些‘小药片’是妈妈的药,不是小朋友的糖果哦!”故事讲完,队友小琪举起提前准备的“安全标识卡”,教小朋友们区分“药品”和“零食”:“大家看,有十字图案、写着‘药’字的,都是不能随便碰的药品;像巧克力、饼干这些,才是爸爸妈妈允许我们吃的零食。”小朋友们凑得很近,还跟着念“药不能吃,零食要听话才吃”。
接着是互动游戏“药品分类小挑战”。我们在桌上摆好玩具药瓶、糖果、维生素片模型,让小朋友们分组把“危险药品”放进红色盒子,“安全零食”放进绿色盒子。4岁的浩浩一开始把维生素片放进了绿色盒子,队友小宇笑着提醒:“浩浩,维生素片虽然是补充营养的,但也是药哦,要爸爸妈妈帮我们拿,不能自己随便吃。”浩浩立刻把维生素片放进红色盒子,还认真地说:“我记住啦,药要找爸爸妈妈!”
最后,我们教小朋友们学唱“药品安全儿歌”:“小药瓶,不乱拿,不是糖果不碰它;身体不舒服要说话,爸爸妈妈带看医生呀!”简单的旋律配上拍手动作,小朋友们学得很快,教室里满是清脆的歌声。离园时,萌萌拉着我的手说:“姐姐,我以后看到药会告诉妈妈,不会自己拿!”
这堂科普课没有复杂的理论,却让小朋友们记住了“不碰药、不乱吃、不舒服找大人”的安全要点。作为大学生,能用小朋友喜欢的方式守护他们的健康,才是这次实践最有意义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