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7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2025年7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岁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让青年一代更深刻地铭记历史记忆、厚植爱国情怀。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抗战类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调研团实地调研多处南京抗战类纪念馆,通过实地探访、互动交流、专题采访等方式,近距离触摸历史脉络,探寻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实践团参观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调研学习:在历史现场感悟精神力量
7月16日上午,调研团首先来到利济巷慰安妇旧址陈列馆。展柜中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生活用品,与复原的历史场景相互呼应,成员们沿着参观路线缓缓前行,在幸存者的口述录音前驻足,在记录着屈辱历史的实物史料旁停留,不时俯身观察展品细节。当日下午,调研团转至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展馆内陈列的战机残骸、飞行员日记,以及墙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录,勾勒出英烈们奋勇抗敌的壮阔图景,成员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细节,偶尔驻足交流所见所感。7月23日,调研团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灰暗的展厅内,遇难者姓名墙、历史照片与影像资料交织,成员们放慢脚步,在史料陈列区仔细查看文献,在复原场景前驻足良久,沉浸式的参观让历史的细节愈发清晰,也让每个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更加立体。
实践团观摩“对外交流起源和平”展板
专题采访:多元对话收集教育建议
调研过程中,团队围绕抗战历史记忆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开展了多维度专题采访。在利济巷慰安妇旧址陈列馆,调研团与恰巧在场采集相关纪录片素材的央视记者相遇,双方围绕“如何通过媒体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展开交流,记者分享了纪录片拍摄中挖掘细节故事的经验。期间,团队随机与几位外地游客交流,倾听游客的参观感悟,深入了解历史记忆的当代传承路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调研团遇到了正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南京邮电大学红十字会实践团,双方团队围坐交流参观感受与实践思路,并在其公众号报道提及;随后,团队与在与本地游客的交流、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研学团队老师的探讨交流中征询场馆教育功能优化建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采访则覆盖了更广泛的群体,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受访者从各自视角出发,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诸多具体且实用的思路。从福建、四川刚结束高考的高三生,到海南的本科生、浙江的初中生、云南的小学生,团队记录下不同学段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内蒙古幼儿园教师、山东高校工科老师的交流中,教育工作者们分享了将纪念馆资源融入课堂的思考。此外,团队还专访了南京市第一中学、宁海中学、雨花台中学等校的政治、历史老师以及马院教研室相关教师,深入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与抗战类场馆在大学生思政课一体化中的结合路径。来自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也参与其中,从青年视角提供了对抗战历史传播的看法。本调研采访分四个专题,覆盖全国十余个省份,涉及记者、教师、学生、游客等多个群体,形成数十份采访素材。
实践团采访海南大学的本科生
凝思践悟:多元产出赓续红色血脉
调研团后期系统梳理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团队成员将参观时拍摄的场馆照片、视频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剪辑成系列专题视频,通过镜头语言展现纪念馆的历史细节与调研过程,让更多人了解实践成果;并与采访的几所南京高中达成合作初步合作共识,拟在今年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相关纪念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更多宣讲交流;同时,基于多场专题采访内容及收集到的采访素材,团队从专业视角的多重维度提炼观点,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结合不同群体的建议,提出针对性建议及具体方案,为抗战类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优化及思政课建设提供参考。这些成果不仅是对调研实践的总结,更将成为传承红色记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资源。
本调研团实践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背景,不仅让调研团成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历史的认知,更通过多元深度的采访对话汇聚了传承红色记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思路。作为新时代马院学子,调研团将把调研所得转化为宣讲历史、传承精神的生动素材,让抗战记忆在青年心中扎根,让爱国情怀在实践中升华,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使命担当,为赓续红色血脉、厚植民族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作者:于恬烨
图片作者:张钰涵、朱铭心、王雯玥、张奕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