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大学生"学不动"的困局?2025年7月5日至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学业倦怠调研团队在王瑄、韩爱华两位导师指导下,奔赴武汉多所高校开展专项实践,通过科学诊断学业倦怠深层诱因,为高校育人体系改革开出"青春处方"。
图为团队成员向受访者讲解问卷填写要求。刘芮羽 供图
数据警示:近三成学子深陷学业情绪低谷
团队创新运用"问卷+行为追踪+深度访谈"三维调研法,采集700余份有效问卷及课堂出勤、在线学习等实证数据。结果显示:18.47%受访者坦言"在学习方面,我体会不到成就感",31.39%深陷"学习挫败感"。在某职业学院的访谈现场,一名学生捏着卷角问卷倾诉:"高考失利后,全家期望都压在专升本上,可我对专业毫无兴趣......"团队负责人指出,这种家庭期待与个人志向的错位,已成为学业倦怠的首要诱因。
年级断层:从新生"无头苍蝇"到毕业班"心跳加速"
调研发现学业压力呈现鲜明年级特征。大学新生描述适应困境:"高中阶段有老师系统引导,进入大学后突然需要自主探索学习方向,一时难以找到发力点。"而一名大四学生边整理求职材料边叹息:"论文卡壳、求职石沉大海,翻开专业书就心悸。"已有研究表明,约20%的高压群体存在长期焦虑,其中毕业班学生的“目标规划压力”尤为显著。
图为受访者正在填写调查问卷。刘芮羽 供图
隐忧识别:行为数据撕破"虚假勤奋"面具
为破解学生主观报告可能失真的难题,团队创新采用“多源数据交叉验证法”,即交叉比对问卷自述、课堂出勤记录、在线学习平台活跃度等多元客观指标,相互印证以识别真实状态。在调研案例中,一名问卷自评"高度投入"的学生,其在线学习活跃度却持续低迷。深度访谈揭开真相:“刷课平台只要挂机就有时长,我开着网页打游戏罢了。”这种主观积极与客观消极的显著背离,精准定位了“隐性倦怠”群体,凸显了干预的紧迫性与精准施策的必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与受访同学进行访谈事项沟通。何怡春 供图
破局之道:"三重错位"呼唤制度创新
基于20余份访谈文本的扎根分析,团队提炼出核心矛盾链:家庭期许与个人志趣错位、课程供给与学习需求脱节、评价单一与成长多元冲突。中南财大统计与数学学院的改革实践已初见成效——"学业双行道"项目通过"教师+朋辈"协同帮扶,使挂科率降30%、竞赛获奖增40%。"这证明缓解倦怠需制度破冰,"指导老师强调,"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推行多元评价体系、强化家校协同,方能筑牢学业支持网络。"
青年行动:从诊断者到变革推动者
"这份调研只是起点,"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我们将持续追踪学业倦怠动态,用青年智慧助力构建‘知行合一’的学习生态。"目前,团队正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报告,让这场跨越象牙塔的青春诊断,成为守护万千学子理想星火的实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