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笑声混合着浪花声,在 7 月 14 日的高塘岛海风中漫延。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在象山高塘学校开展的暑期假日课堂别开生面,这场海洋文化启蒙以沉浸式体验展开,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巧妙交融,为海岛学子带来别样惊喜。
破冰初遇,童心启航
活动以第一节“初相识”破冰课由志愿者带领。在破冰游戏中,姓名接龙、海岛寻友等互动环节,让孩子们打破陌生壁垒,友谊之舟正式启航。
随后的 “名牌制作” 成了创意秀场:白纸与水彩笔在手中变身,有人画卡通、有人涂亮色,独一无二的名牌成了每个人的“身份名片”。高潮出现在“会动的自我介绍”环节:圆圈中,每个人报出名字时配上标志性动作,其他人便鼓掌欢呼“欢迎 xxx”并集体模仿。一场小游戏让陌生感烟消云散,教室里笑语盈盈,轻松氛围溢满每个角落。
图为海韵文耕小分队和小学生合照 潘弈摄
盐田寻秘,千年技艺焕新声
科学课上,老师以象山花岙岛的盐场导入,揭开象山千年晒盐技艺的神秘面纱,带来了象山海盐文化的故事。宁波象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充足的光照与季风,造就了天然的海盐产区;当地饮食中,海盐为海鲜提鲜,腌制品更是离不开盐的保鲜功能;民俗里,新房上梁撒盐祈福、渔船出海前船头撒盐求平安的传统,让同学们感受到盐在生活中的文化分量。科学与文化的碰撞,让“盐”这个平凡的物质变得生动而厚重。
紧接着,“盐入水中会如何?”的问题抛出,同学们立刻投入探究。作为“小小科学家”,他们通过对比实验探寻溶解的秘密:搅拌能否加速溶解?温度对溶解有何影响?糖和沙子会像盐一样“消失”吗?分组操作中,大家认真记录现象:搅拌的盐水溶解更快,热水中的盐消失得更早,沙子则始终沉底。这些直观结果,不仅让大家理解了“溶解”,也初步接触了“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
女巫实验室,唤醒心灵想象力
午后心理课变身魔法工坊。“你最怕被激发的情绪?”在“女巫与毒药”心理课上,同学们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情绪毒药”,通过趣味游戏探索内心的情绪软肋。当说中“毒药”后,大家便一起分析背后的原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理解情绪的合理性,更找到了应对的方法。
安全知识讲解同样干货满满。“防溺水六不准”“火灾逃生技巧”“街边小吃的潜在风险”“交通信号灯与骑行安全”…… 从水域到火场,从饮食到出行,小分队用清晰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为同学们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盐粒生花,创意赋能传承
“立体盐画”的制作让同学们体验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在黑色卡纸上勾勒雪花轮廓,涂上白胶,撒上盐粒,再用稀释的水粉颜料点涂,颜色自然晕开,形成独特的渐变效果。盐画表面粗糙的纹理、凸起的线条,让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
这不仅是一次手工创作,更是对“盐”的再认识:从科学实验中“消失”的盐,到文化故事里有温度的盐,再到艺术作品中绽放美感的盐,这个平凡的物质串联起了知识、文化与创意。
尾声:盐迹未消,梦想已远航
短暂却丰盈的初见时光里,高塘学校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的首次相遇,已悄然写下“共赴成长”的开篇。破冰时建立的信任、探究中迸发的好奇、心理游戏里滋长的理解、安全课堂上筑牢的防线,共同编织成这段充实的记忆。初见从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满怀期待的旅程的起点。当文化的根脉与童心的创意碰撞,平凡如盐粒,亦能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