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如炬,东海渔村的石板路蒸腾着热气。7月14日下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的成员们,身影不断出现在高塘岛乡政府、校园与渔港之间。这座浸润百年渔文化的海岛,正迎来他们主导的“海岛破题行动”—— 围绕儿童安全守护、非遗教育活化、渔业可持续发展三大核心,一场深度探索已然开启。
一、政校联动显担当:“生命防护网”扎根假日课堂
调研首站的高塘岛乡政府会议室,陶金涛主任的话语带着沉甸甸的分量:“防溺水知识、台风避险、交通安全,必须和课堂教学结合,这太关键了。” 团队与这位深耕海岛民生多年的基层干部展开务实沟通,针对即将启动的暑期假日学校,双方形成重要共识:安全课要告别枯燥宣讲,转而结合海岛真实场景开发沉浸式课程,让孩子们在有趣的特色课堂中学习安全知识。“这不是普通的教育,而是守护海岛未来的生命工程。” 陶金涛的强调,凸显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二、非遗文化进校园:校园寻根,传承文脉有新篇
告别乡政府,小队的身影出现在象山高塘学校,与王颖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度访谈。通过交流,队员们对这所海岛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了初步印象。王老师先介绍了学生家庭背景:“超过一半的家长从事渔业相关工作。” 随后,她谈及非遗教育时坦言,象山非遗种类丰富,但专业师资不足导致传承面临断层;海防教育虽有特色,却因缺乏互动教材而推进不易。这些现状,恰恰是小队想要攻克的课题,此次校园访谈,为后续调研与实践找准了方向。
三、渔港叩问:在柴油味中听见“新渔歌”序曲
午后咸腥的海风中,调研最后一站直抵高塘渔办。墙上的渔汛图与角落堆积的绿色养殖浮球,构成传统渔业转型的隐喻。在这里,团队成员与渔业安全负责人邵轩豪以及老渔民进行交流,初步了解了当地的渔业状况,以及与渔业相关的渔歌号子等非遗如今的发展状态,并共同对接下来与老渔民生活相关的调研作了部署与安排。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渔办工作人员介绍渔业相关情况 潘弈摄
把课堂安全做实,让非遗传承生根,帮渔民解决难题——这是团队今后的努力方向。